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




问:  我们究竟是从佛那里找寻到内心的力量,还是在寻求庇佑,诉求各自的欲望?

答:  在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人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不出以下三类: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等等;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

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一类中,然而想福寿如意也绝非易事,因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你需要诚心正意、断恶行善。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如何立己。

另一些人的志向却不同,他们愿意疏离世俗社会,放弃世俗社会的财富和享受,而专注于对治自身的烦恼,寻求个人的解脱。他们能够从佛教的声缘乘中获得指导和帮助。

还有一些人,希望所有众生都没有痛苦,常在安乐中。他们需要努力断除自身的烦恼和执著,并具备深广的智慧和善巧,才能够真正如愿地帮助其他众生。这种智慧和善巧在佛教的菩萨乘中有广泛的教导。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也就是根本的动机),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人活着


问:  人活着,目的或者价值应该是什么?

答: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被告知的,应该自己去思考、体悟。

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言,我从出生到慢慢长大,能够健康正常地活下来,一是依靠其他人的关爱,二是自己的求知。如果没有母亲的哺育爱护,没有其他人的劳动生产供我衣食和生活所需,我是无法生存的。如果我自己不卖力地学习走路、说话、认识和接触世界,我也无法成长。所以我知道,活着,是因为关爱和求知。

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而心,那就是智慧了。

问:  佛是建议人生少经历,越简单越好,还是多经历,多看世态炎凉?

答: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问:  每一个生灵的住世都有时间限制,那么这个限制是如何确定的?谁来决定这一切?在这世界上的时间长好还是短好?

答:  根据佛法,众生一期寿命的长短是由自己造作的业决定的,非由某个凌驾于一切之上、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恒一的神灵来决定。

像杀生就会影响到寿命,依杀业本身力量的大小,短寿的果报会在今世、来世或更久以后显现。投生到哪一道,寿命几何,乃至生活中种种经历,都是业的体现。

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长好还是短好呢?轮回六道中,人道是三善道之一,能够呆在善道里,时间还是长些好,起码暂时不用受三恶道的罪苦。

其次,投生为人,有能力取舍善恶,创造善业的缘起,不像三恶道的众生,无力无暇行善积福,恶性循环,大多数生生世世都在由恶到恶中流转。做人的寿命长些,行善积福的机会就多一些。当然,如果不知珍惜,把这宝贵人身用来造恶,活得越长,造恶越多,那又另当别论了。修行者对这种人会生起更大的悲悯,因为现在这个被浪费着的人身一旦失去,想再有修福修慧的机缘,遥遥无期。

问:  如果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孤独的,离去的时候也是孤独的,为什么不让他们中间经历的过程也一如既往地孤独?为什么让他们经历亲情、友情、爱情?为什么要体会陪伴的美好和离去的哀伤?

答:  中间经历什么,看各人的因缘。比如严重自闭症患者,在生死两头间,也一直是孤独的。这样的人生经历是他们自己的因缘,而没有这种因缘的人则不会经历这些。同样,经历亲情、友情、爱情,也是由于相应的因和缘都具足了。生生世世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因果相续演到今天,又有了新的剧情发展。

问:  人在世间走一遭的意义是什么?是来考试?赎罪?还是来修行?

答:  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虽说人这一生,福祸相倚、苦乐参半,福报、恶报都有显现,但总的说来,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地狱道,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福报现前时,要懂得珍惜。说珍惜,一方面是要能领会做人的好,心里因而常有欢喜和感激;另一方面,是知道善用这现前的福报去积植德行,福慧双修。然而,我们往往是既不能领受自己生命中的好,只枉自在满心烦恼中消耗自己的福报;也不知趁现在有能力取舍因果的时候断恶行善,以福养福。福报现前时,愁苦;福报耗尽了,更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