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犹如昨梦

犹如昨梦




问:  生为人的一生,若是一场梦,这梦里的一切花开花落、物是人非都是假的,不必苦心伤情,那么我们何必来做这一场梦?

答:  昨天晚上你应该有做梦吧,你为什么要做它呢?当然,不是你想做,是它自然而然就来了。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是某些陈年旧事,藏在潜意识里,遇上合适的境缘就浮现出来;或是生理障碍,四大失调,相应在梦中有不同的显现。总之,梦来了,你挡不住;梦什么,你决定不了。你身在梦中,只能随梦境转。

梦里遇到熟人,感觉又熟悉又陌生,既是他又不是他;重温往事,既是又不是。种种经历,悲喜希惧,都与往昔的所行所想、当下的身心活动关联着。

你在梦中的感受和醒时一样真实,哭是真哭,急是真急,梦里坐车也要买票,过河也要走桥,下雨要打伞……可是,当你正在如此“真实”地经历这一切的时候,那些车、桥、河流、晴雨,乃至草原上奔跑的大象等等,都是不存在的,从来没有在你的卧室里或者其它任何地方真正发生过。

做这场人生大梦和昨夜做梦,道理是一样的。什么时候你能做到醒梦一如了,人生这场梦醒来也就有望了。



拥有一切又如何?


问:  佛祖成佛之前历经荣华富贵、爱恨情仇,才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可世间凡人哪有机会拥有这么多经历,没有才生起搏取的念头,搏而不得,徒添烦恼。为何不干脆让众生心愿一瞬都了,不是更多人会有拿起、放下、看破的机缘?

答: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

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

问:  为什么很多人做得到“得到”,却做不到“放下”?“放下”为什么那么难?

答: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福报易得,智慧难求。进一步说,智慧需要更大的福报,而多数人的福报不够。

问:  人自私的根源如果来自没有生存的安全感的话,那么为什么生活越安全的人,越没有生活的安全感?

答:  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著。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得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