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问:  自称能够看空一切的人,难道没有一件在意的事,没有一个在意的人吗?对于在意的,难道不怕失去吗?失去不会痛苦吗?

答:  真正证悟空性的圣者不会自称看空一切,一来他们会努力隐藏自己的功德,二来,看空一切不一定就是证悟空性。

证悟空性的智慧和慈悲是同时生起的。见到空性时,必然也生起无伪的慈悲。在圣者心中,每一个众生的苦乐他都关切在意。然而,这种在意不是我们凡夫的在意,我们只在意跟自己相关的人和事,在意“我”和“我的”。

如果没有强烈的“我”和“我的”的观念,“失去”的概念也会淡化,人与事的远去,不再那样难以接受、无法释怀。

问:  佛陀教我们慈悲与智慧,慈悲容易修炼,忍让即可,但智慧没有就是没有,怎么获得?

答:  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它首先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

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有对自我的执著、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才会有慈悲。你若去观察,会发现自私总是和愚昧在一起的,因为自私的人把自己同他人完全割裂开,眼里只有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安乐和周围的人是有关系的。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未来也不是很关心,只顾着眼前的自己。这样的狭隘是因为过于执著自我。

在佛教中,智慧始于我执的淡化。这种淡化有程度之分,但都可以称为“智慧”。所以,怎么获得智慧呢?你当然不能什么也不做,干等,智慧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你可以从慈悲开始,试着去理解、体谅、帮助。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智慧的方法。

如果你是个足够认真的修行者,你还应该通过八正道去培养智慧。八正道是佛陀初转法轮时传讲的教法,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十二缘起、缘起性空等。所谓修行,就是建立一个正确的观点,然后去串习。所以建立正见是修行的第一步。

正思维是思考辨析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指言谈举止得当,生活习惯健康有度,生存方式正当。正念,指忆念正道。正定,指正确的禅定。

八正道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为戒。正念、正定为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为慧。



十足的好人


问:  我尊重学佛的人,相信他们都想做个好人,我虽然不信佛,但我确信自己能够做个十足的好人,甚至会比很多信佛的人做得还要好,这样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对吗?

答:  你说要努力做个好人,我很随喜你。

信佛的人依各自不同的发心,趣入不同的乘。为求来世得人天福报而行善积德,是为人天乘。为求个人解脱痛苦而持戒修福,是为小乘。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并最终成就佛果,而誓证菩提,是为大乘。

发心犹如播种,虽然也同样地施肥浇灌,种子不同,结出的花果就不同。一样道理,发心不同,虽然也持戒也修福,果报却是不同。人天乘的果报是来世转生天道或人道,受用丰足。小乘极果是阿罗汉,断生死之流,得涅槃之乐。大乘缘佛果,最终将证得无上正觉。

如果你没有这些发心,就不会得到这些结果。

佛教修行最基本的要求是断恶行善,断恶指远离十恶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心、害心、邪见。在此基础上,再行持相应的十善业。不用说解脱道,即使只求人天福报,也是要努力做到这些的。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十足的好人”是否包括这些。

问:  暂时没有皈依佛教的人,如何从行为上对自己进行规范和约束?

答:  皈依佛门也要有因有缘,机缘不到,强求不得。一个人可以不皈依佛门,但是要想今生来世喜乐平安,须信因果,懂得取舍善恶。具体一点说,就是前一个问题中提到的远离十恶业,行持十善业。

十恶业涵盖身、语、意的部分造作,这里不再重复。与之相对的是十善业,比如爱护生命,布施助人,对婚姻忠诚,诚实守信,不搬弄是非,言语柔和,不东拉西扯说些无意义的话,不贪婪,不心怀怨恨,劝人行善,不谤因果。这其中有的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有的是道德底线,有的是身心平衡之道。

佛法中最为可贵的是解脱轮回、直指实相的教法,但并非人人都以解脱为人生大事,也并没有很多人能领受解脱之教。尽管如此,修习佛法尤其是业因果之理,仍然能带来实际的益处。业因果是世间现象的基本原理,若置之不理,言行与自然的规律相违,只能是自招损毁却不知所以然。

相信行善得福,造恶感苦,并且身体力行断恶行善,这样才能自保平安,自求多福,自得其乐。

空谈理念,或者拿佛法作调节情绪、安慰精神的“鸡汤”,仅此而已的话,当时似乎是明白一点儿了,平静了,释然了,但过后还是不明就里地制造着伤害,因而枉自在苦恼中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