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美丽的事物

美丽的事物




问:  美丽的事物究竟是引导人们向善的,还是引动人们“占有”的恶念的?比如看到一座美的山时,人们常常想的不是我要保护它,而是我要如何使用它。如果美丽导致邪恶,为什么要创造美丽?

答:  在有的地方,看到一座美的山,多数人会以欣赏、爱护的态度对待它。在另一些地方,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它生财。一个地区对某种事物的主流态度,更多的是受到社会环境、价值导向、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美丑的观念是外境与人的取受、意识等共同作用产生的,事物自身并没有美或丑的固有性质,否则“美”的事物在所有人看来都应该是美的,实际上只有习气相近的人美丑观会大致相同。既然没有离开人的意识活动而独立固有存在的事物的“美”,也就说不上美的事物到底是引人向善还是向恶。

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比如,有人觉得是他人的美让自己生起贪执,因贪执而痛苦。其实他眼中的那个漂亮人儿在别人看来或许一无是处。你说是因为对方的美好让他痛苦,还是他自己的烦恼在制造痛苦?

另一方面,有着共同的美丑观的人,有的见到美会想着欣赏和保护,有的则想占有和破坏,同样是见到美,态度却很不一样,所以造不造恶业,烦恼说了算,不全是美不美引起的。

你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变成丑八怪,整个世界一派枯朽荒芜,你才不起贪心、不动坏念头吧。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所以有人天乘


问:  可以说,正是人类的一个又一个欲望推动整个世界进步发展,如果一切欲望都停止、息灭,世界会变成怎样?

答:  人类的欲望在推动世界发展的同时,也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所以佛教中人天乘的教法强调的是断恶行善,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解脱轮回,而是希望在人道或天道生活得更好,就应该通过对治恶念恶行来停止给世界制造问题,同时通过善的欲望、积极的行为去推动世界的进步。



龙树菩萨的比喻


问:  佛法教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解脱是脱开世间的万般苦难,爱恨情仇、生离死别,那时我们剩下的是什么?我的意思是,当我们尝过了苦,才能体味甜,有了渴,才珍惜水,有了太阳的东升,才有西落,有失去的痛苦,是因为有拥有的欢乐。如果所有的负面的、不好的一切都消失了,那么我们能体会到什么?解脱的去处是什么样子的?

答:  一个人得了皮肤病,瘙痒难耐,挠一挠便觉得很舒服。如果他的皮肤病彻底治好了,自然会更舒服。这是龙树菩萨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用来回答你的问题很适合。



进与退


问:  世间一日少不了竞争,佛法让我们宽容忍让,可是退可能伤害我们身边亲人的期待,进可能伤害别的竞争者的成功心,该如何抉择?

答:  不管你学不学佛,都要讲基本的做人原则,守住了这些原则,再谈进退,再谈学佛。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多数人学佛,重要的第一课是学习如何在世间的困惑乃至险恶中,懂善恶,知取舍,不失基本的人格操守。然而,一些学佛的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人格修炼抛到一边,一开始就给自己提出太高的出世的要求,可是修养没有到那个境界,“无欲则刚”是强求不来的,结果是放又放不下,拿又拿不起来,自己弄得很为难。

佛法教我们宽容忍让,这是需要一点一滴耐心修养的。有了足够的阅历和修养之后,很多东西你自然能看淡,得一少一,并不会有太大不同,所以你不争。不是为了讨好什么人,也不怕得罪什么人,因为你知道成功、竞争者的成就感、家人的功利心,这些都是无常的,你苦心成全也不能让他们幸福。

家人的期望固然不能不考虑,但是人生宝贵而短暂,怎么活,为什么活,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对于真正爱你的人,你的平安快乐才是他们最大的期望。如果为了迎合家人而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你自己很辛苦,他们也不会快乐,因为你不快乐。想一想,这不是很遗憾吗?家人的期望并没有完全满足,而你的人生却在辛劳和不快乐中过去了。这样地过一生,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