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爱需要智慧善巧

爱需要智慧善巧




问:  如果为了保护一个人,而伤害或触及另一个人的利益,算不算得上是保护?

答:  人们常常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困惑。生活中很多事情,哪怕只是小事,想做得完善些,也都需要智慧和善巧。在佛法中,善巧地帮助别人又称为慈悲。智慧和慈悲的修炼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由于受到自身观念、情绪、经历、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处理问题时很难有全局的眼光。因为不能洞悉人与人、事与事之间深层微妙的互动关联,往往是想帮忙却帮不到要点上。

佛法中讲“无我”的见解和修法,即是教我们如何对治烦恼障碍,突破自身的局限,这样不仅自己更加自在快乐,也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因为对自我的执著轻了,在为别人考虑时便能更纯粹、客观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

而佛法中“缘起”的见解和修法,则教给我们宽广的视野和对现象互为依存的深刻信解,为人处事便能更敏锐地找到平衡点,并先于别人看到事态发展的趋势,而能因势利导。

对治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可以说是利益众生、随顺众生的基础。

初学者当然还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在帮助他人呢?发心纯正,真心为对方着想,这一点很关键。结果如何,则有赖于智慧和善巧。

至于为了实现一个“好”的目的,而在过程中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我们在下文中有专门探讨,这里就不重复。



发心清净能减少伤害


问:  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该怎么办?

答:  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是骗人,能想出用这种法子骗人,还不是因为穷?我并不认为贫穷就能作造恶的借口,但是它能给我们一个宽容的理由。

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问:  现在有些人利用人们的善心,拐卖儿童进行乞讨,从中获利。布施乞丐岂不是在纵容犯罪吗?

答:  我们做事是好是坏主要看发心,否则能做的事情真不多。布施乞丐就是在纵容犯罪,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大家平时吃饭、消费不就是在纵容造假吗?因为大家如果都不吃穿用度买东西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人挖空心思去制造毒大米、地沟油、假币之类从中牟利。

你不能要求大家都不去买米买油,以让那些造假者没有骗人的机会。很显然,这没有道理。吃饭是正当的,就像乐善好施一样,没错,有些人迫于穷困出来乞讨,也没错,错的是造假造恶的人,真正应该阻止和指责的是这些人。

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情况下,很多事情我们要根据个人有限的知识和信息去做判断,的确很难,但是善行还是要继续。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问:  现代儿童教育是鼓励竞争攀比,鼓励自我表扬和凡事争第一,不然就是弱者、失败者,长大了也没出息,而佛教却恰恰相反,鼓励人低调,吃亏了也不去争论,处处让着别人,凡事与世无争,那么请问这样孩子长大了之后又该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答:  鼓励竞争攀比、以输赢来衡量人生价值只是部分社会、部分人的做法,远不能代表现代儿童教育的全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其顺应天性地快乐成长仍然是主流。我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开阔眼界,看到这一点。

父母们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教育的态度。你自己把人生看作是一场竞争,时常处于紧张、对抗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中。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到底给你自己带来了多少快乐?又让你真正有多成功呢?如果自己并没有因汲汲于得失胜负而获得更多的幸福,凭什么相信让孩子这样做他就能幸福?

讲到教育,其实现在部分孩子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教养,像诚实、关爱、有礼貌、举止得体等等。没有这些做基石,仅仅强调技能、知识、功利心,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生存而无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没有多少能力让自己快乐,也没有什么意识让别人快乐,就算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知道怎样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说到底,父母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份安稳快乐的人生么?而安稳、快乐更主要是来自一颗坚韧、乐观、包容的心。你们有没有教过孩子要坚强、包容,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心怀希望和友善呢?

家教和父母的身教是儿童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父母想到要为孩子做榜样,并为此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有的父母自己没什么自制力,简单粗暴,懦弱懒惰,也不爱学习,却要求孩子成为跟他们完全相反的人,这也太难为孩子们了。

你也许会说:不是父母要孩子去比去争,是社会环境所迫。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苦乐去经历,一段人生去感悟,是好是坏、是悲伤是幸福,都是自己的,没有必要跟别人去比较,根本也没有什么可比性。

就算退一步说,处在竞争攀比的大环境中身不由己,你也要搞清楚:争强好胜、自我表现欲,凡事不压过别人心里就不舒服,喜欢给自己和别人贴上赢家、输家的标签,这都是竞争心的表现,却不代表你就有竞争的实力。长远地说,一个人要在世间立足,靠的是学识、修养、才干;要得人敬服,靠的是道德、人品。这些不是耍小聪明或一味地争强好胜就能有,也不会因为待人宽容、处事低调就减少。

我总认为对小孩子最重要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这样他以后不管走到哪儿,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会说:没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这样的一个人是懂得与己与人与世界愉快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