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看似普通的生活

看似普通的生活




问:  禅宗说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皆是禅,请问是不是说只要正常生活就是禅宗了?看其他宗派有人一天到晚就是念佛,还有三步一叩九步一拜的去朝山,那么累干嘛,不是折腾自己吗?

答:  如果按你所说的正常生活就是禅,那满世界的人岂不都是明心见性的了?显然不是这样。

以为禅宗是不教而得,或者只一味在行为言语上作癫狂放浪、圆滑讥讽之状,皆是对禅宗的误解。

禅宗行人应该怎样,看看禅门历代祖师的榜样,就可知。自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宗在印度递传二十八代,祖师多为三藏大师,经、律、论,无所不通,戒、定、慧,更是堪为人天师表。初祖迦叶尊者,在佛陀的诸大弟子中,头陀第一。头陀行即苦行。

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在南朝时把禅宗带到中国,传法慧可大师,以《楞伽经》印心。后代代相传,至黄梅五祖、曹溪六祖,以《金刚经》印心。明心见性,是要符证于教典的。把自己的修证一一比照《楞伽经》《金刚经》中所讲境界,看是否符合。

六祖以下,花开五枝,大德辈出,人才济济,禅门宗风到此时别开生面,虽与以往大为不同,而见地超越、当下直指、传佛心印者无异。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公案故事,最为后世人津津乐道,但我们要知道,公案中的师父也好,弟子也好,都不是寻常人物,而且弟子大多用功多年,根机已经成熟,只等明师最后那一点拨,即于当下契入本性。我们读公案,看到的往往只是那一点拨,犹如戏剧的最高潮,而之前经年累月的修持,之后经年累月的涵养,故事里没说,读者也不知道,还以为任是什么人,一拍脑门子就能开悟,何其轻松。

到宋代,宗门大匠们立辟狂禅、口头禅、未证谓证等弊端,提倡理事并行。后代宗师也多兢尚修持,居山闭关打七等成为禅门中人的日常行持。

六祖大师曾说禅门以无念为宗,“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这是判断是禅非禅的试金石。成就者们看似和普通人一样地过生活,不同的是他识得本性,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间,他随时能做到无妄想念真如,而普通人不行。

至于别人磕头也好,念佛也好,只要肯在心地上用功,都是殊途同归,不要妄加非议。



吃肉,吃素


问:  都说汉地的和尚吃素,藏地的喇嘛是吃肉的,还有的能娶妻生子,莫非佛教在汉地和藏地的标准不同?那么佛教所谓的戒律岂不是没有原则可以随意改变的了?

答:  藏地由于气候、地理等原因,很多地方长不了蔬菜,加上以前交通不便,其他地区的蔬菜瓜果也很难运到藏区,在这种情况下,农牧民主要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青稞为食。藏地大部分出家人的生活靠家里供给,家里人定期送来食物,有什么吃什么。出家人要说吃肉,也是很少的,并且都是三净肉或者自然死亡的牛羊的肉。

然而,即使在以前食物供应没有多少选择的情况下,藏区也有很多出家人是素食者,现在就有更多出家人选择常年吃素了。

汉地的情况与藏区不一样。汉地以前一直是农耕社会,居民饮食以蔬菜、米面为主,逢年过节才偶尔吃肉。吃素,首先是有条件,比较容易能办到;其次也是对治对肉食的贪执,平时吃不着肉,所以人们对肉食有一种特别的看重,觉得好吃、金贵。

佛教以慈悲众生、不杀生为首要的修行。吃素可以间接地减少杀生,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佛教徒都会选择吃素,实在因为条件所限,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吃肉的话,也是吃三净肉。吃肉吃素不是以藏地汉地来划分的。

关于娶妻生子的问题。在藏地,示现在家形象的上师是有娶妻生子的,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他是在家身份,当然可以。出家者,若未得大成就,行为不可违背戒律;大成就者另当别论。不仅藏地如此,汉地也是。据说当年鸠摩罗什大师娶有妻室,有弟子见状也想效仿,于是大师当着众弟子的面吞下一把针,随后又把针一一从毛孔中逼出来,而他毫发无损。大师对弟子们说,能做到他这样的,可以效仿他,否则不行。大成就者的行证境界,非凡夫所能揣测、模仿。

自己的修证未到而做出违反戒律的行为,这种情况有,但只代表个人,不应一概而论地说他所在的教派、法系如何如何。大家平时做人处事,都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对不了解的问题不急于下判断、做结论,先了解一下再说。对待佛教,也要抱这样的态度才好。



都修行去了,社会怎么办?


问:  佛教作为从印度传过来的宗教,和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是不是有冲突?比如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教出家人自然就不能结婚生子,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

答:  是不是真有这样的矛盾存在呢?佛教不强制要求所有信众都出家,佛陀的四众弟子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尤其现在,在家学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们同时还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职员、商人等等,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他们把佛陀的教法应用到生活中,为家庭和社会的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

具体到个人,是否出家,是否结婚生子,都要看因缘。没出家的人,不结婚、不生子的也很多。结婚生子后再出家的人也有。其实没有纯粹偶然的事情。很多事,看似偶然,实际前因早就在那儿,只是伏笔千里,你看不出来罢了。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缘,因缘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拦也是拦不住的。有的人没有子女缘,跟他信什么没关系。

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并存了几千年,说明它们之间虽有不同,却并非水火不容,且正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三家各有侧重,应机教化,才使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集体及个人的精神、道德、情感等等需求得到满足。

问: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去修行,那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谁还来生产?社会还如何按照我们常态理解的去进步?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答:  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佛教讲因缘,出家有出家的因缘,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缘,所以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事实上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全民出家修行的时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就更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此你不用担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在有佛教信仰传统的地区,社会并没有因为民众信佛而停止向前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佛法的熏陶,人们少欲知足,尊重生命,爱惜资源和环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欲需求而过度开发,不为自身和其他众生的将来考虑。

其实,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社会进步,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在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生产劳动、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让全社会的人过上幸福安乐、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的丰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实。在一个只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养的环境中,人们恐怕很难获得持久的安乐。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通过体力劳动,有些人通过脑力劳动,有为社会创造有形财富的,也有创造文学、艺术等作品为人类留下精神财富的,有修桥修路的,也有专门追拍龙卷风的。你不能仅以物质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