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出家与在家

出家与在家




问:  您怎样界定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概念?

答: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概念作了简要定义。沙门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出家,出的什么家?“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心的牵绊、滞著所在,“出家”便是出离执著。执著从粗大到细微有很多层次,故而出家也由表及里、由浅至深有很多层次。

出家,首先出的是欲爱家,出离对广义欲爱的贪执。欲是想要,爱是贪著。仔细想来,人们世俗生活的一切无不是在得失、称毁、利害、亲怨之间趋避取舍,都不出爱和欲的范畴,而对亲人、家庭的顾恋是欲爱最突出的表现,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精力和心思都是用在为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奔波辛劳、筹划算计上了,永远没有停歇、满足的时候。所以佛陀说“辞亲出家”,辞别自己最粗大的执著,远离最容易让自己产生贪、嗔、耽著、邪见的对境,也就是亲友、财产及社会活动、交往的圈子。

普通人由于定力、智慧不足,想要修行,还是应该远离愦闹,给身心一个较为清净的空间。

出家人剃除须发、穿着僧衣的形象,既是提醒,也是保护。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贪求名利,不贡高我慢;另一方面,别人一看,知道你是出家求道的人,一般也就不会故意滋扰,动摇妨碍你的道心了。对于没有证悟实相的普通人来说,剃度,受戒,远离愦闹,至寂静处,思维法义,善自守持戒律……出家的这些形式和内容,都是必要的。这是最基本层次的出家。

“识心达本”是进一步的出家。“识心”指了知心外无法,一切都是心识前的显现。“达本”指了知心性无实。用佛法的名词说,就是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是出离更细微的执著,也是更高层次的出家。

“解无为法”,了知实相、现象不一不异,证圆成实性,心无所住,一无所执,是再进一步的出家。

由此可知,已经证悟诸法实相的人,即使示现在家形象,也是在家出家,不著五欲,心无挂碍,但这是成就者的境界,普通人做不到,还是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做起为妥。

以上简单介绍了什么是出家。不是这样的,就是在家。

问:  居住在寂静山林里的僧侣,没有世俗琐碎的烦恼,更易修心,他们是不是比生活在闹市里的人更容易修行得道呢?

答:  出家人琐事较少,的确更容易做到专心修行。至于得道,要看个人的根器和因缘,很难笼统地说出家比在家更容易开悟,或反之。

佛教修行最为基础的是出离心。真修行,是需要放弃一些东西的,比如对金钱、名声、地位、感情等等的追求。这些干扰,在家有,出家也有,关键看你自己能不能舍离。



是逃避责任吗?


问:  那些抛家舍业出家的人,妻儿父母都不要了,这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吗?

答: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是他私人的事。当然,出家的话,有可能影响到家人,所以要尽量与家人沟通,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私人生活。如果别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己不同,我们即使不能理解,至少应该尊重,给他人也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和尊严。

社会责任是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福祉做贡献。物质生产当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而教育、教化、精神探索、心灵共建也是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清净的出家修行的人,专心致力于精神修持,便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的和谐、众生的安乐做贡献。

社会昌明的标志之一是包容,允许人们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和体现生命的价值。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最终不就是为了让人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得其乐,各得其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