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工作与持戒

工作与持戒




问:  堪布您好,我听说您特别重视持戒,而我平时的工作中很难不应酬,这样还能作您的弟子吗?

答:  我是一介凡夫,本没有作上师的功德,只因为我很幸运地有一位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他慈悲无私地授予我珍贵的法教,并鼓励我把自己的所学告诉更多人,让更多人从佛法中受益。

戒、定、慧三无漏学涵盖了佛法实修的全部内容,其中戒是基础。佛陀示现灭度时,告诉弟子们: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并不是我特别强调持戒,而是后世佛弟子都应该谨记佛陀的遗训,老实持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好好持戒的话,即使没能显发智慧,证悟空性,至少可以保证远离恶业,积植德行。

你提出的问题可能主要涉及的是居士戒。工作中要应酬,恐怕难持酒戒、杀戒;有时在工作环境中不免打妄语,难持妄语戒;银钱物资往来,难以严格持守不予取戒,等等。我想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

首先,佛弟子应该持守的最基本的戒律是皈依戒,这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只要不舍弃三宝,就没有失毁皈依戒。你看看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有没有守住这条底线。做到了,你就还是佛弟子,其他的戒律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有选择的受持。

比如,你认为自己基本能做到杜绝不予取的行为,那么你可以选择受持不予取戒。如果实在是觉得有困难,也不必强求,先等一等,也许明年后年情况变了,说不定就可以受这条戒了。不受不予取戒,你也可以选择受其他戒,比如杀戒、邪淫戒等。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可受一条戒,可同时受多条戒。守持戒律的时间范围也可酌情选择,比如选择守一天、若干天,或者一年、几年、终身。

戒不是约束,而是保护,使我们免受恶业和烦恼的侵害,所以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尽量按照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其次,居士戒中的杀、盗、淫、妄、酒五戒,杀戒指的是不杀人,淫戒指的是不邪淫,妄语戒指的是不说大妄语,即没有开悟而说自己开悟了等等。对一般人而言,这些戒律守持起来并不是特别难。当然,杀动物、说一般的妄语等,虽然不至于破居士戒,但这些行为本身是有过失的,会招致恶的果报,给自他带来伤害和痛苦,应该尽量避免。

第三,现在人们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生意上、工作中的好伙伴、好同事不一定非要是酒肉朋友,喝酒吃肉或许能成一时的事,但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你的办事能力、人品,你要是一个值得信赖、认真做事、肯替别人着想的人,能帮助对方达成愿望、获得利益,这样人家才愿意跟你长期合作共事,哪怕一时无法合作,也会把你当朋友。世间做事说到底是做人。做人好,自然左右逢源,成事不难。至于那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选择、凡事酒肉开道否则就跟你翻脸的“朋友”,少几个也不是坏事。人生的路既长且宽,失之东隅,焉知不会收之桑榆?

第四,居士五戒,换一个角度看,可说是做人处世、修养人格之道。不杀,即仁慈。不予取戒,即不义之财不取。不邪淫是尊重婚姻、爱护家庭。不妄语是诚信。酒戒,戒的是包括酒在内的所有会扰乱神智、让人行为颠倒、言语失常的东西。做人要有自制力,有威仪,若常常酒后失态,斯文扫地、洋相百出的,叫人如何敬重你?

我知道大家在社会上生存,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要顾虑的事很多,守持戒律的障碍很大,但是惟其难守,守戒的功德才更大。佛陀曾说,末法时期一天守持一条清净戒律的功德,比佛陀在世时守持二百五十多条比丘戒的功德还大。佛经中还讲过,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不如在末法时期一天守持清净戒律的功德。

一个认真持戒的人,人天护法常卫其左右,遣除恶缘,令不受侵害,所以凭自己能力所及尽量持戒,不用担心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损恼。



简单生活


问:  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答:  我觉得现在尤其是城市里的人生活节奏太乱,追求的东西太多,饮食、睡眠没有节制,人心浮躁。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应该尽量让生活简单一点。

每年夏天都会有一些汉族居士到扎西持林闭关院进行短期的修学。山居生活简单、清苦,大家却很快乐。一位居士告诉我,他平时忙着工作,忙着挣钱,觉得生活本该如此,也只能这样,因为吃穿用度都要上好的,都得花钱,所以要不停地挣钱才能维持生活的水准,可是在扎西持林呆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快乐感、满足感并没有因为饭菜的粗淡、用度的简陋而减少,反而比往日过得更安乐。于是他就想:“哦,原来快乐很简单。既然慢下来、俭淡下来同样能过得快乐,为什么还要那样忙碌如一只旋转的陀螺呢?”下山后,他果然减少了应酬,减少了生意,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修学佛法。幸运的是妻子和孩子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学佛。几年下来,家里的生活虽然不像以前那样阔气,但一家子却过得比以前轻松和睦。

生活富裕后,人们应该学会平衡,否则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会很快被困惑取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方便会让人更加疲惫不堪。

山居修行期间,很多人选择止语。终日默然,以避免妄言绮语等过患。其实,人们平日说话也是说得太多了,不仅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许多言语上的过失,而且言多伤神,说来说去,直把自己说得心神不宁、身心俱疲。现实世界、网络世界都是这样。你出门去走一圈,看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专心走路的很少,有的人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或者发信息,有的人恍恍惚惚、心不在焉的,迫不及待要回到因特网上去聊天,购物,吵架,围观。

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真的就那么有必要知道吗?对多数人来说,一遍遍机械地刷新闻不过是一种习惯和瘾头,只是把脑子弄得乱糟糟的,并不能给心脑带来多少启迪。你一句,我一句,话是说多了,表达能力却越来越弱。

我并不是说像手机、网络这样的新技术、新事物不好,社会发展的趋势无法逆转,人在其中也不能全由得自己,只是你要努力把握住生活的平衡,用物质、技术带来的便利去感受、去探求生命的美好和意义,给自己时间去沉淀、提炼,而不是反过来被技术和物质牵着走。  聒噪、匆忙、肤浅中年月飞逝,亏的是你自己,不得安顿的也是你自己。

人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样的问题,现在不太有人问了,因为内心的平静实在不是练一练瑜伽操、读一读励志文学、看几回心理医生就能得到的,你需要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的诸多定式,而那又是一件需要付出多少心力去做的事!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投入去完成事情,所以生活中便充斥着多快好省的东西。廉价,不一定是价格低,而是心灵的投入少。物件也好,事务也好,做的人不用心,受的人也不用心,一个个都努力想把自己这辈子赶紧敷衍过去似的。改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

心里的牵挂多,便难以平静。牵挂些什么?总不出财、色、名、食、睡。这五样是世人最大的执著所在。判断自己对一样东西的执著程度,简单的办法是看它会令自己有多焦虑不安。你心里越是焦躁,说明你执著的越多。回归内心的宁静需从淡化内心的执著入手。

关于财、色、名,古今圣哲已经有很多教诲了,我就不再啰嗦。总之是把这些看淡一点,有益无害。你看得重,未必就有更大的机会得到。日常起居上,现在多数人的饮食、睡眠都是过量的,以致四大失调,疾病频发。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精神、身体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