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次第而行

次第而行




问:  修行时应如何循序渐进?应该经过哪几个步骤?要点分别是什么?

答:  修行有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离心,即厌倦轮回、希求解脱之心。

许多人会想,这不是消极避世吗?

其实,怎样是消极?如何是避世?这都值得去思考。一头扎进名利财色中,里里外外应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积极、负责地对待人生。至于避世,社会关系简单、生活简单算避世吗?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呼朋唤友扎堆凑热闹的。

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应该学会尊重多样性,接受别人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毕竟人生各有因缘,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喜好,都走同样的路。

我们回过头来谈出离心。轮回指的是陷于烦恼之中以缺憾、局限为最大特征的一种生存状态。厌倦轮回,就是厌倦了缺憾、局限、烦恼的无尽循环。烦恼这个词真是妙,说尽了人心的不得安生、无可奈何。

然而仅有厌倦还不够,还要希求解脱。心生厌倦容易,心向解脱难。烦恼是生生世世熏习成瘾的,没有决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如何轻易能戒掉?又有几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烦恼成瘾?

佛陀说,要先看到轮回的“苦”的本质,进一步知道苦、烦恼都有其原因,通过闻思修行佛法去灭除苦因,才能远离痛苦烦恼,得到身心自在之乐。

第二步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超脱,而是希望一切众生安稳快乐,永断烦恼,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精进修行,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不断完善自己的修持,并帮助教化众生。

发菩提心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修行者对空性的见解和证悟能否圆满究竟。

第三步是证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摄持下逐步圆满闻慧、思慧、修慧。

空性的话题,有些人很忌讳,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却很喜欢谈论,而仅仅止于谈论。这两种态度都无法让人真正接触到佛法的精华——般若空性。

证悟空性的智慧虽说是我们自家的宝贝,不待外求,但是没有闻思修的铺垫启发,智慧是很难显发出来的。不重视建立正见,更不愿意实修,只把些似是而非的话头拿来空谈,这样是误己误人。

现在学佛的人当中,能静下心来闻思的人不多,肯实修的更少。为什么?主要是没有真正的出离心。表面上学佛,心里还抱着世间八法不肯放松,护亲伏怨,搬弄是非。纵然闻思,也是得少为足,稍懂一点名相便迫不及待要炫耀,人前人后架子十足。殊不知文字上的理解若不通过实修串习内化,文字就还是文字,你的烦恼还是你的烦恼。学那么多,却没怎么往心里去,烦恼照旧,是非日增,着实该惭愧。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修行可以从善护身语意、远离十恶业开始,行动上尽量避免杀生、盗窃、邪淫等恶业,言语上尽量避免恶口(骂人,说粗话)、两舌(挑拨离间)、妄言(说谎)、绮语(无意义的琐谈),尽量远离贪心、害心、以及执著恒常或拔无因果等极端见解。所谓“生活即是修行”,在我看来,也就是这样,把佛法的正见落实到起居应对中,在日常小事上也谨慎取舍因果。



闻思修


问:  在当下的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闻思修并行?

答:  一般人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能用在闻思修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最好是为修而闻思,把重点放在实修上。闻思的目的主要是获得正确的见解,有了正见之后,就可以开始串习实修。

这与要做法师的人不同,做法师要给别人讲解佛法,答疑解惑,自己在闻思上自然是深广一些才好。如果不必讲经说法,只是个人修持,那么做不到博闻强记、深入经藏也无妨,有正确的见解,理解自己要修的法,了解这个法的功德、意义、次第、要点等就够了,应该开始实修了。

比如修加行,从第一个加行开始,先仔细、反复学习相关法本,掌握法义后立即按照要求如理如量进行实修。当前一个加行修完后,再开始后一个加行的闻思修。争取每天都能花一点时间思维法义和入座观修,条件不具足的话,时间不用太长,但务必持之以恒。

对于初学者,念佛也好,持咒、观想、念诵也好,都要保证一定的入座专修的时间,也就是以打坐的方式专心一意去修,而不仅仅只是走路、坐车、谈话、看电视的时候,边拨着念珠,散散乱乱地念几句佛号心咒。

平时只要不是必须集中注意力去做的事,一边做事一边心里念佛,是很好的,大家也应该尽量养成这种习惯,无论什么时候,走到哪里,随时随地都能提起佛号心咒,把外散的心收回来。然而初学者心力毕竟不够稳固强大,除了这种见缝插针式的修法外,更需要座上专修,否则心定不下来。

念佛、持咒的话,也可以打坐和经行的方式交替,总之都要一心放在佛号心咒上。观修本尊、修皈依发心等更不用说,当然是上座修效果好。

上座无论采取哪种坐姿,务必要坐得端直。我知道有些人不是很注意坐姿,养成了半倚半躺着念经、做功课的习惯,但是佝偻肩背或东歪西靠,既没有威仪、失了恭敬,也不利于气脉走动,脉不正则心难静。的确大成就者也有躺着入定的,可是他认得自性,竖着歪着都不妨碍他安住自性,而普通人歪着,只容易犯困、散乱。

我想再次强调出离的重要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都能够放下一切俗务专心修行,但世俗的事务和追求一点儿也不放弃,也是不行的。仅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时不时应用一下自己学到的佛法道理,排遣调节一下情绪,这样的所谓修行,到关键时候是用不上力的。

修行者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安排,放弃一些应酬、享受和琐事,以空出时间学习佛法和实修。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努力改变佛法以适应自己。

问:  我能体认无明是苦,但仍然总为烦恼所困,请问该怎么做?

答:  这也就是我前面讲到的问题,懂得一些法义,并且也有体会,但是如果没有实修,烦恼起时还是无能为力。烦恼不在别处,在心里,除了通过实修转变自心外,实在没有其它的法子可以解脱烦恼。

你可以从修前行开始。首先是外前行,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要如量观修,一遍遍串习,心相续才能逐渐调柔。不要觉得法本拿过来一看,字面上意思都懂了,没必要再一座接一座几天几十天地观修。

外前行的内容并不难懂,只要认识字差不多都能看懂字面意思,但关键是你肯不肯静下心来按法本的要求观修。你若老老实实做了,心力的改变你自有体会。内前行为什么有数量上的规定?就是因为道理光懂不行,你要去串习,一遍遍,水滴石穿。

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是实修的次第分明。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上了座怎么想、怎么观,修了几天会有什么验相,等等,法本上都说得清楚,该交待的地方,上师也会交待明白,你只要按着做了,不偷工减料,就肯定有效果。

比如说,根据一些前辈修行者的经验,如量修完五加行的话,别的先不说,仅就禅定功夫而言,上等根器能得四禅,中等根器能得初禅,即便是下等根器,也能做到欲心一境。

虽然禅定不必然生发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在多数情况下,禅定仍然是开悟的一项重要前提。我们普通人,没有神通,很难判断出一个人的内证境界,而禅定功夫和量化的实修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在藏地,人们赞叹一个人是很好的修行者,往往会说他念了多少亿遍本尊心咒,或者他修了多少遍五加行。你别不以为然,觉得念心咒谁不会,有什么了不起?密乘的持诵心咒、佛号是要求同时有观想的,但就算没有观想,单纯只是念一亿遍心咒,你试试,看自己能不能做到。

我们也可以此来勘验自己修行的成果。前行修完了,如果连基本的寂止都难以做到,有点风吹草动就还是心乱如麻的,说明前行只是完成了数量,却没有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