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读书,静坐

读书,静坐




问:  佛法经典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那么应该读更多的佛法,还是反复研修一本或一部佛法经典?应该把更多的生命用于读书还是用于静下心来打坐,观照自己的内心?也就是由外向内与由内向外两种方式,如何选择?

答:  法无定法,从何门入,要看你自己的秉性爱好。

研修义理最终要落实到修行上,否则流于空谈,于解脱无益。而一点法理不懂,基本的佛法见解也没有,只是空心静坐,也难以解脱。六道轮回,转生天道依禅定力,尤其是无色界的天人,静坐功夫了不得,一坐经劫,而终究出不了轮回,因为没有生起现证空性的智慧。

对于多数人,先要通过学习佛法获得关于因果缘起和空性的基本见解,然后反复熏习,把书面得来的见解化为自己的体悟,在静坐时便常常安住在这个体悟上。至于现量证悟空性,自是后话。初学者努力做好前面的铺垫最重要。

所以不是在读书还是静坐中间二选一这样简单。

拿静坐来说,最好是观修和安住交替反复。而阅经也不止于辨析法义,它同样可以是入静定之径。



阅经


问:  现在国内外有各种关于佛法的书,也有很多社会名人写的,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也在读佛经,不太懂,怎么办?

答:  的确,现在关于佛法的书很多,有些讲的是真正的佛法,有些对佛法的阐释则不尽准确甚至有偏差,如何选择,对初学者来说是个难题。

我的看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读佛经原文,必要时辅之以大德撰写的注疏。

阅读佛经,不要一开始就有畏难心理,觉得佛理深奥,古文难懂。其实汉译佛经很多都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时常读一读经,慢慢去领会其中的智慧,学着去欣赏其中的美,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让自己安静下来的过程。

静下心来读书,才能读进去,否则内心烦躁不安的,一目十行,莫说佛经,就是现代白话文写成的书也不一定能真看懂。现在学佛的人当中从头到尾认认真真阅读过哪怕一部佛经的都不多。原因首先是静不下来,读得懂读不懂的倒另说。;其次是学习的愿望不够强烈。读不懂也硬着头皮往下读,反复研读思考,查找参考书,请教师友,有这种好学的劲头才好。

读经不要着急。一部佛经反反复复地持诵、研读,直到经文烂熟于心,这个时候可以在行住坐卧、日常应对洒扫间去体会经文的含义。或许某个不经意的情境会突然给你以启发和灵感,使你对某句经文生出前所未有的领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重读这部经,你会对佛陀的教言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佛经当中一句一偈,若能理解并付诸实践验证,也会受益无穷。

佛经之外,还可以读公认的大德撰写、最好经过时间考验的论著。这是佛教学者和修行者们对浩如烟海的佛法进行的归纳、诠释,是帮助我们理解、实修佛法的宝贵指导和参考。

往昔积累的恶业也会阻碍我们理解佛法。有些人不能明了经义,对经论旋读旋忘,可能是因为业障现前。经论所言不出自性,若自性被烦恼垢染严重障蔽,怎能期望自己了达经义?所以平时要端心正意,断恶行善,恭敬、供养、祈祷三宝,至诚忏悔,持戒修福。所谓“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少一分烦恼就少一分障碍,慢慢地自然心得开明,智慧显发。

当对佛法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如因果、缘起、出离心、菩提心、四法印等有了相当的信解,自己拥有一定的判断力,不至于轻易被某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误导时,可以适当扩大阅读面,去接触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关于佛法的书籍。这时候,较为多样化的阅读带给你的可能更多是启发,而非干扰。

对佛法产生兴趣,生起想了解佛法的愿望,是累世积福的结果。佛经中说仅仅听闻一尊佛、一位菩萨的名号都能清净罪障,种下无量善根,所以我衷心随喜赞叹你,希望你以后多去了解佛陀的智慧法教,并在自己的身心中去体会、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