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闭关



问:  闭关是修炼的捷径么?为什么?

答:  是的,闭关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外来干扰,使你集中精力专心修法,同时闭关中持续密集的修法也有利于巩固、增上觉受和修证境界。

但是,闭关不是一般的闭门谢客。传统上,对闭关者是有诸多要求的。比如,对所修之法有深入的了解,熟读法本,了达法义,并有一定的实修基础,最好有上师的指导。若是严格的闭关,还要遵循相关的仪轨。

问:  为什么有的人走遍世界来修行,有的人独守一个洞窟来修行?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修行结果会有不同吗?

答:  修行的方式方法是因人而异的,随各人根器、因缘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个人在修行的不同阶段,也会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如果是初学者,在戒定功夫未达稳固之前,应该尽可能地远离愦闹,安安静静在闻思法理的基础上,踏踏实实修行,不可东游西荡,散乱度日,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沉静下来,耐住寂寞,这是修行人要过的第一关。

如此恳切用功,渐渐熏习,必能有所进益。尤其修法上初得些消息,刚有个入手之处,更须小心保护,莫忘莫失,最好能常在寂静处巩固增上。

等内证足够稳固,纵使人群之中热闹场里,也随时认得本性时,可以随顺因缘,或行脚天下,四处弘法,或寂寞山林,潜修密证,都是在相应不同的缘起利益众生。



你愿意放弃吗?


问:  我们做功课回向时都要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我给谁一个苹果,我能现量看见苹果到他手中,是怎样给到他的,那么功德回向给众生是怎么给到他的呢?我也看不见是不是真的给到他了,换句话说,功德是靠什么分享给他人的呢?

答:  是靠心的力量。

回向对于我们的修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它提醒我们放下对功德、福报的执著。不是说行善之后不回向,或者干脆忘掉这回事,就是不执著。行善得福,这是自然感降,你忘不忘的,都会感应到你身上,所以你若不发心把这份福德善根回向给他人,或者回向给一切众生,这福善到头来也就你自己受用了;你若发心把它给出去,其他众生能不能得到另说,至少从你的角度来说,你是在做一个重要的修行,那就是随时准备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把自己的福、自己的幸运以及生活中所有的顺遂统统放弃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回向的时候真正地想到了这一点。

你真的愿意放弃吗?真的能够放弃吗?虽然虔诚、精进地修行,但是你面对的可能永远是挫折、责难、甚至苦难;别人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你却要吃尽苦头才能做到;你总是最不幸运的那一个,尽管你善良并且努力……这样的人生,你能甘愿领受而不辍修行吗?

可是这份放弃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是何等重要啊,因为除了彻底放弃对自我的执著外,没有别的解脱。

如前面所说,行善得福是自然感降,你放不放弃,都会感应到你身上,只是你有放下的心,是在成全你自己的修行。放下和积功累德并不矛盾。

其次,在舍弃对自我福利的执著的基础上,大乘修行者更进一步发愿把这福德利益贡献给一切众生。佛经上说,把善根回向给众生,犹如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不枯竭,这滴水就不会穷尽。如理如法的回向使我们微弱的福报善根得以保存、放大,融入佛菩萨无尽的功德之海,因此回向是分享,更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自心与诸佛圣众无二的本性。

譬如一室中有千盏灯,每盏灯的光明都遍满全室,灯与灯之间光明互入,光明所及,不分此灯之光还是彼灯之光。圣者证得的心佛众生也是这样。虽然凡夫无法直接见到这种互即互入,但我们时时回向众生就是在一次次帮助自己趋近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