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透过佛法看世界 > 放弃,积累

放弃,积累




问:  为什么说供养有积累资粮的作用?实物供养和意幻供养哪一个更为殊胜呢?如果我们在做水供、花供、食物供等之时,没能按照要求正确供养,会不会有不好的结果呢?那只做意幻供养不是更好吗?

答:  佛教所说的“积累”,比如积累资粮、积累功德,落实到修行中,实际做的是放弃。修行者通过六度万行,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细看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哪一个不是在教你放弃?

布施,让我们学习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习惯。忍辱,放弃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惰性。禅定,放弃散乱、攀缘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实有的粗大、细微的各种执著。

佛法中有时讲放下,有时讲积累,实际是一个意思。

回到问题:为什么供养有积累资粮的作用?首先,供养能帮助我们对治贪吝的习气。贪为五毒之首,根深蒂固。杀盗淫妄等恶业,往往由贪而起。放得下一念贪心,烦恼就会大大减少。烦恼少一分,福慧增一分。对初学者来说,积累资粮最主要就是对治烦恼。

其次,供养佛法僧三宝,既是供养住持三宝,也是供养自性三宝。诸佛菩萨都曾发下护持修行者的大愿。凡结缘者,莫不得加被,何况虔诚供养。我们借助佛菩萨的愿力、威德力、谛实语之力,在向圆满自性、向回归自性之道以及道的护持者、践行者们致敬的同时,善巧而有力地对治内心的邪见、傲慢、嗔恼与无明。

供养时发心清净最为关键。无论是实物供养还是意幻供养,发心愈清净愈殊胜。什么是清净?就是内心远离偏颇、极端的想法。佛教所指的“偏颇、极端”范围很广,从粗大的烦恼到细微的执著都算。初学者能做到远离五毒烦恼,就算是清净了。

如果供水、供灯等没有按照要求如理如法供养,会有不好的结果吗?这还得看发心。如果是成心敷衍、不敬,明知不对也懒得改正,那当然有过失。

前面的问答里我们提到《普贤上师言教》中“一尊擦擦像,三人得解脱”的故事:有人在雨天赶路,看见一尊擦擦佛像被弃在露天,为了不让佛像遭雨淋,他随手捡起路边的一只旧鞋遮在佛像上,然后继续赶路。后来另一个人经过,看见佛像上盖着一只鞋,觉得很不恭敬,于是走过去把鞋拿开,再接着赶他的路。这两个人和最初做擦擦像的人,都因对佛生起恭敬心,而积累下福德善根。所以结果如何,很难绝对地仅从行为上去判断,要看发心。

如果有实物供养的条件,而因为嫌麻烦、怕出错,选择以意幻供养代之,这样的发心显然是有问题的,结果会不会更好,你自己应该能判断。



辑五

死生事大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回避死亡的话题只会让自己在生命的旋流中更加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