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三、如何领导?

三、如何领导?




“2008年年会是我主持的,那个年会只剩下一个简单流程了,轮到岩松上台发言,他就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我们忠诚的是新闻,不是任何领导’,底下坐的都是领导,悄然无声。”这是柴静记录的岩松。

2008年后的几年年会,我再没见到岩松的身影。

2005年至今,我参加过6次央视评论部年会,恶搞段落都很热闹,嘲讽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敲打领导多发点工资,但是和当年流传网上的《东方红·时空》《分家在十月》相比,只是点到为止的锐度和蜻蜓点水般的欲说还休。

或者说,是娱乐、是放松,但不是解压阀,不是心之桥。

岩松说:“作为一个原来年会的重要策划和参与者,我不想在四平八稳的年会中去体会伤感,体会激情的灰飞烟灭。”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炉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2000年,我在学校广播站,做节目推介《痛并快乐着》一书时,朗诵了这首《相信未来》。

食指的这首诗《相信未来》,恰好写在岩松出生的1968年,岩松说:“从中读出带血的乐观和深藏痛苦的信念。”

痛苦的体验、命运拐角的“美错”,对每个人都不例外。

所以他说,每个人的人生加减乘除后其实都差不多。

迈入电视圈前,他策划办报纸《流行音乐世界》,刊号批下来了,创刊号各个版的内容和版式都设计出来了,却遭遇风云突变,某位领导给报纸判了死刑。

也许是宿命,就像电影《幸福来敲门》里的业务员,卖医疗仪器,却是投资家的坯子。《驯龙高手》中的小男孩,屠龙对他是自杀,而驯龙他却独一无二。

如今,央视每年年历上,总在“一月份”显著位置的他,被人叫作“央视一哥”。

他被赞赏、放大的同时,也被严苛挑剔、审视着。

当下,人人争当意见领袖的舆论中,各种偏激、片面、狂躁的情绪裹挟着,“造反就有理”和“反抗即正义”,人们不由自主地变得急躁和狂热起来。理性遭到抛弃,冷静被污名为冷血,保守成为贬义词,审慎被无情嘲讽。

有媒体问:“在庞大复杂的央视体制下,他有无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感觉?他究竟有无痛苦和分裂感?他是否矫饰过他的本来面目?”

2012年9月,《人物》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勾勒他的先生形象:“他口吐诤言却不刺耳,他站在爱护党的立场上说话,也没有显得古板。他是理性先生。从公众形象上他是典型的半框眼镜、国字脸和正色先生。也很难说他不是狡黠先生。最终,白岩松是稳健先生和正确先生。”

他从来没离开媒体的视线,他是媒体同行永不疲倦的观察对象、行路标和风向标,采访他的记者们不用担心彼此间信息撞车,因为每次接受采访,他的新鲜观点迭出,像哆啦A梦的百宝匣。

他当然不是万能的。

他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往往是拆阅大摞大摞的观众来信。咝咝翻纸的声音,有时混着他的叹息,以及脱口而出的感慨。

有一些观众来信里,夹着希望回信的邮票。还有爱书法的观众,索性寄来一个大包裹,是几百张写着各种名言名句的书法作品。岩松让大家来看,说你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名言名句,修养心性。

关于观众来信,他曾在内部杂志《空谈》上写过一篇文章,表达收到观众来信,从虚荣感到责任感再到渺小感的心路历程。

“在根子里,我们被他们当成希望,一个哪怕不解决问题但依然是最好的倾诉对象。想到这儿,我的渺小感就再度加重。‘哥们儿,别怨兄弟不挑重担,哥们儿是溜肩膀。’”

有媒体问白岩松,边界在哪儿?他形容自己在“潜行”,并不能知晓边界:“这意味着我经常要试边界,就像探雷一样,有多少探雷的人腿是被炸断的。”

他身体一向强健,除了腿上,双侧膝盖和右踝因踢球受伤留下长长的三条伤口。

有记者采访他时,让他做一份政治坐标测试,他看了一眼题目,表现出明显不悦:“我最讨厌这种测试了,我不会划分自己。”他从不把自己划归到某一知识分子的阵营,只是不断提倡改良。

南院“精神领袖”陈虻曾说过,新闻的改革不可能是领导告诉我们:同志们,禁区开放了。永远没有这种时候。干新闻干一辈子的人会有体会,新闻的改革永远是撞击反射,不是别人给你东西,而是你做出东西,让人认可。新闻的从业人员要自己去寻找新闻的突破。

对此,岩松有异曲同工的理解。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说:“或许我们又到了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时候了。十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开启新的新闻改革,只不过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出现,使我们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还不是那么自发和主动的,所以新闻也应该有新一轮的、更开放更透明的改革。”

在《新闻1+1》的直播节目中,他的很多话,仔细听都是“常识”,但常常被媒体当作稀有的警世恒言。

比如,动车事故发生后,他在节目中说:“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要不停地、不断地、永远说真话,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来。”

他的一些幽默总结的话语,也被迅速传播,“房价,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

节目外,他的只言片语,也常常成为显眼的新闻标题。

2012年6月,厦门大学的一个论坛上,有学生问他,对陕西强制引产七个月胎儿事件怎么看。这个学生还狡黠地加上了附带条件:“崔永元评价某事是‘不努力、不作为、不要脸’,我认为他很有担当,我想请您用同样的句式,九个字。”

岩松随口回答:“九个字太多了,这不是什么政策,不是什么官员犯错,就两个字,‘杀人’!”

他的这句话,当天传遍微博,成了很多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他担心,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很多地方底线都变成了上线,报道新闻时说真话也成了巨大的优点,甚至“说真话”成为获奖的理由。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是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最重要的是心灵变革,决策都要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人性是什么?关键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恶,还是抑制善。”

他曾经因“说真话”,有一个外号叫“白文萨”,创意来自波兰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

那要追溯到评论部刚成立时,那时的《东方时空》如同新闻界的延安,但是大量的外来人在电视台内部不被平等看待,权益需要维护。他挑头成立了松散的工会,并要求与当时评论部的主任孙玉胜及其他领导对话,虽然对话现场双方都激动不已,都拍了桌子,但问题却在随后陆续走向解决。

如今,他想得更多的是,拍完桌子能干点什么?他常把《人民日报》的老记者艾丰的话挂在嘴边:“会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

最近几年,我常听白岩松引用龙永图的那句话,“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他希望用某种双赢的方式,理性谈判。

2012年8月,伦敦奥运会归来,他把一张海报贴到了我们《新闻1+1》编辑部的办公室,上面写着:“Keep  calm  and  carry  on”。他说,此时的中国和他自己,太需要这句话了,“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新闻1+1》的团队建设上,他提倡在这个小团队,先民后主,尊重每一个人,用民主建立制度和约束。他说:“如果在我们这个小团队里,说话都变得艰难,还想办一个观众期待的栏目,门都没有。”

他还建议制片人能多开两份工资,即情感工资和精神工资。

情感工资,就是人与人不那么钩心斗角,愿意合作愿意相处,志同道合。而精神工资,便是有点理想,有点持续地想用新闻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冲动,有点因此不管经历多少痛苦,还能时常收获一些小小的卑微的有成就感的热泪盈眶。

于是,《新闻1+1》多了几块小黑板。有一块黑板是每个人报自己感兴趣的自采选题,写上自己的理由,所有人都可以写批注,还有的黑板则是大家的节目点评。无关面子,只是意见的自由流通。

我担任策划的一期节目,就被岩松在黑板上敲打过。

他写道:“策划为什么没想到用两会结束的新闻点当节目的开头?”

那期节目,是关于哈尔滨的一期暴力强拆事件,我原来设计的开头是多么平庸。大意是“哈尔滨,3月14日,零下12℃的夜晚,上演了一部荒诞剧,20多个头戴面罩、手持斧头、菜刀的人,砸碎玻璃,踹开房门冲进屋中,把没来得及穿上衣服的居民拽到屋外。新拆迁条例正式实施已经一年多,为何还有人如此嚣张?”

岩松改动了这个开头,3月14日,在中国最显著的意义,不在于哈尔滨的晚上有多冷,而在于“两会”闭幕,以及温总理那流传甚广的记者招待会和意外传递出的重庆事件新动态。

于是,他开篇说的是:“今年的3月14日是一个什么日子呢?大日子,今天上午今年的人大闭幕,而且通过了把保障人权写进新版的刑事诉讼法,多大的事!之后温家宝总理开了一个长达三个小时的记者见面会,谈到了改革,以及很多远景目标。国的事很大,但是对于普通的居民来说,家的事一点都不小,同样也是天大的事。就在这一天晚上的十点半,哈尔滨的六户居民却感觉不到温暖或者希望,他们感觉到的是寒冷甚至是绝望。”

他把“两会”的改革气息,与地方迂腐的暴力强拆结合对比,“希望”和“失望”的反差,诞生了一个有力量感的好开头。

《新闻1+1》小黑板的“红黑榜”,给你如芒刺在背的点醒,也会给你如春风拂面的鼓励。一个栏目、一个团队的成长,在这方寸间,吸取养分,才能及时调整长势,直耸向上。“红黑榜”的最大意义,在于信息与观点的透明流通,异议能充分切磋,思维才不会钝化,理性才能得到最大彰显。

2012年7月17日的央视新闻内刊上,新开辟了一个小版块“原文照登”,登的是岩松的文章《一封应该公开的商讨信》。

内刊的编辑很开明,先坦诚写下了开办这个版块的缘由:“岩松说,几年前,他投到内刊的一篇文章部分内容被删减掉了,从此,他把自己从内刊的作者名录中删掉。作为新闻人,我们追求至善、至美和至真。我们能保留一块小小的园地,让新闻人的理想、追求、信念和喜乐在这里自由生长……欢迎争鸣,我们原文照登。”

岩松3000字的文章,是对《新闻1+1》一期关注中央预算执行审计节目的探讨。台里的节目分析员认为:这期节目的处理有些情绪化,比如,岩松连线专家时称“我很无奈,您无奈吗?”,强化了“无奈”的情绪。

岩松在商讨信中说:审计风暴效应减弱,人们的无奈是一种社会心理共识,表达无奈是为了推动相关的改革。

“难道我提问要绕开无奈而强调一切都好吗?节目最后,我期待审计署能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经验,您认为,我是情绪化还是建设性?”

最后一段他写道:“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但也要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利。请用民主的方式说服我,请用朋友与同行的方式说服我,请用业务说动我!然后,我们一同快乐并进步着!”

2012年央视新闻中心的内刊,还有一期是纪念南院的专题。随着新台址的搬迁临近,评论部驻地,南院这个“精神地标”将只能留存心中。

其中,岩松的文章很特别,叫《如何领导》。

“有理想,业务强,好好做人,是不是就是好的领导?表面上看,是的,甚至已经可遇不可求了。但还可以额外地要求更高。打开《道德经》发现,什么样的人是好领导?受人爱戴被人尊敬排在第二位,那么什么样的领导排第一位?居然是感觉不到他存在的领导。这里‘感觉不到他存在’,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完成管理,领导本身遁形,不必时刻人治,事情离开你照样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