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十六、个体感悟

十六、个体感悟




新闻记者是活生生有个体情感的人,新闻采访中,有时结合个体经验,有感而发,以柔克刚,可以用朴实真切的感受来升华主题,挖掘事物的本质。

《新闻1+1》2017年9月21日播出节目《“双一流”,如何建成?》,白岩松在提问中谈到了同事水均益等人,用来加深大家的理解。

白岩松问:“前不久我看了一本书,写了好多年前兰州大学建设中的很多故事,看得我是热泪盈眶,想想那个时候的兰州大学,我的同事水均益、秦大河等都是兰州大学毕业的,但是这两年兰州大学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挖’走了,这是西部很多著名大学的一个缩影。这次我们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名单当中看到,其实地处西部的学校不少,会不会列入这个名单之后,人才的‘孔雀东南飞’会愈加严重?”

“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如何留住西部高校人才?白岩松从同事水均益是从兰州大学毕业的事实有感而发,让人们的思考更加有具象感。

《新闻1+1》2017年10月16日播出了节目《袁隆平的纪录,还能继续破吗?》,白岩松问了一个看似普通,实际上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息息相关的问题。

白岩松问:“袁隆平研究的这个超级稻在亩产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味道怎么样?是不是也变得更好了?”

专家宋春芳回答:“产量和米质并不是一个相反的概念,而且高产的品种也有很好的米质。像我们正在河北试验的超级稻品种,它的米质就很好。尤其在北方,白天温度很高,适于光合作用;晚上的时候温度较低一点,适于光合作用的积累,这些让它的米质更好,口感也更好。”

白岩松从“味道”这个生活体验点入手,这一问一答,也让我们原来以为高居科研殿堂中的“超级稻”一下子回归日常百姓家,和每个人的生活都联系在一起,让人看到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