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八、2015年:讨薪农妇死亡引执法警示,南京虐童案评情法矛盾

八、2015年:讨薪农妇死亡引执法警示,南京虐童案评情法矛盾




2015年,山西省太原市周秀云非正常死亡事件,因为一张警察踩农妇头发的照片被关注。1月5日,法医对周秀云的尸检工作开始,太原市决定把周秀云死亡的日子12月13日作为“执法警示日”,太原市公安局在全市展开规范执法大整顿。在此背景下,《新闻1+1》播出《讨薪农妇的“非正常”死亡!》节目。

直播节目中,白岩松在演播室请专家针对警察是“滥用职权”还是“故意伤害”的判定细节等问题进行辨析,此外,他还关注了一个看似边缘实则关系到公民监督权的问题,那就是一些工友拍摄警察执法时,手机被没收了。

白岩松问专家,从法律角度来说,警察是否有权没收围观人群记录过程的手机。

专家王敬波回答:“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我们讲法无授权不可为,所以警察这个行为应该是不适当的,或者说是违犯法律,或者说是侵犯了这些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

节目后半部分还关注到警界生态圈的问题,例如,太原市的公安系统在之前已经有三位公安局局长非正常离开。如今太原市公安局部署“正风肃纪、规范执法”大整顿,全面整顿规范执法执勤工作。从而跳出就事论事,从更宏观的结构性、系统性的问题和举措,延展到社会关于法治问题的思考。

2015年,另一个让全民痛心的画面,是一张被养母打得伤痕累累的孩子的照片。然而现实又有很多情与法的纠结问题。孩子都被养母打成了一级轻伤,为什么生母还要为其求情?而且孩子还要坚持回到养母身旁?养母虐童明显涉嫌故意伤害,为什么还要就是否批捕进行听证?而且现场还有多数人反对批捕?

众说纷纭中,《新闻1+1》2015年4月18日播出《南京虐童案依法还是依情?》,开头先展示了与腾讯新闻合作的调查,其中,77%的人认为养母应该被批捕,应该要警示教育,12%的人认为不应该逮捕,11%的人态度不明确。随后,白岩松拿出了另一个数据,在南京检方召开的听证会中,19个人当中有12个人建议不予批捕。

白岩松在节目开头就呈现了不同舆论层面的反差,作为评论员,一方面不能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对事件中的逻辑荒谬之处给予分析,启发大家的思考。

白岩松驳斥听证会上一些人的说法:“有一位建议不予批捕,我就坚决不同意。他说如果这样的伤情就要批捕的话,那中国得有多少家长要被批捕呢?也就是说这伤不重。恐怕中国人要转换脑筋了,如果棍棒出孝子这样的观念继续存留下去,这样的伤就可以原谅吗?要改的是南京的父母和全国的父母的观念,不能再有这样的伤,而不是因为这样的伤多,就不予批捕。”

很快,警方提请逮捕、检方不予逮捕的新闻出炉,《新闻1+1》2015年4月20日紧接着又做了一期节目《南京虐童案:不批捕之后……》,关注激烈的争论背后,司法机关更应该考虑本案的社会效应,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高度关注。节目特别引用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的话:“我们要记住,这个孩子只有九岁。”

白岩松在演播室问青少年权益保护研究专家佟丽华:“您怎么看待藏在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大门里边的、此起彼伏的这种虐童事件,要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社会能做什么?因为它发生在家里呀。”佟丽华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民政部门可以整合力量,内设儿童保护机构;全面推进前期的儿童保护工作,对孩子施暴行为量刑标准有更严格的考量等。

白岩松最后指出,不能总在情与法之间来回犹疑,法就是法,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严格执行,情会变成伤人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