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七、说文解字新感悟

七、说文解字新感悟




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怎样转换为演讲中的营养?恰当引用,不仅是语句的引用,还有对人物精神品质的解读,和文字蕴含人生学问的感悟。

2015年,白岩松参加了“名家带我读经典·琥珀经典文丛”的发布仪式。他说:“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一定和这上百本的名著有关。我小的时候知道美和丑的对比,就跟《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有关,这个人物的形象描写让我知道,原来不能因为人家外表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人不好,现在我反而觉得长得越不好看的人越可爱。”

白岩松谈名著,特别选择了《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这个人物,也很有含义。听众是北京101中学的学生,他选择了人丑心灵美的卡西莫多,也是在传递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白岩松对《道德经》的解读与众不同,2014年他在住建部的演讲主题就是“被念歪的《道德经》”,他认为“道”字已经说明了它的含义。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规律。

2017年9月19日,在人民日报社“2017大健康论坛暨中国健康文化大会”上,他引用《道德经》的最后15个字,说可以当成健康的概念去理解,“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误解了老子这么多年,说他是“无为”,其实他是“为而不争”,去做,但是不争。天之道,不对人做有害的事情,但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让社会哲学成为民族的哲学,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让中国人慢慢接受这个生命哲学。

任继愈老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在白岩松看来,它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白岩松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也可以治天下。

白岩松对《道德经》的营养汲取,结合时代性,把著作“翻译”成普适道理,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好的媒体人,学习后的翻译能力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