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三兄弟“无间道”

三兄弟“无间道”




《曝崔永元因白岩松成名得抑郁症》《崔永元开口狂损白岩松笑翻全场》《崔永元羡慕嫉妒白岩松惊人内幕》《白岩松曾经被传与水均益有“一哥”之争》……

看网上各种小道消息,风起云涌,扑朔迷离,恍若一出现实版的《无间道》。

有人说,同在一个屋檐下,什么事儿都有可能发生。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都是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大腕儿主持,你追我赶之间,功名利禄之下,自会有芥蒂。

透过谣言与真相,你会如何看?此文,我结合内部观察和外部资料,斗胆来细数一下小白、小崔和小水之间的“恩怨情仇”。



一、小白和小崔


小白第一次闯进电视江湖,是小崔介绍的。

关于这段往事,两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表达了当时微妙的情绪起伏。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版本:“1993年2月,春节刚过,我在《中国广播报》报社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是当时在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永元打来的,‘小白,我的同学在电视台要办一个新的节目,挺缺人的,你过去帮帮忙怎么样?’这不是一个什么重大的转折,因此我一口就答应下来。”

崔永元《不过如此》版本:“1993年,我的同学时间力邀我出山主持《东方之子》,被我婉言谢绝,当时我告诉他出镜没有什么意思,其实是怕形象不行。后来,形象一般的白岩松担当了重任。”

前一个版本表达的是历史在无意间改变,后一个版本则注重“让贤”。

的确,从1993年开始,小崔是小白成功道路上的催化剂。白岩松成名后在多个场合念叨的第一次得奖、刷存在感的节目——《东方之子》关于青海流动电影放映员赵克清的选题——也是小崔先头侦察策划后,交给小白的。

“我们的特别节目采纳了小崔的建议,于是有了这趟青海之行。”白岩松回忆。那时,牵头策划的小崔已经抵达西宁,当时他的身体不太好,在西宁2000多米海拔的地方高原反应已经比较严重,考虑再三,决定撤退。于是小白无心插柳柳成荫,被高原之光点亮。

白岩松后来写道:“我忘不了青藏之行,忘不了赵克清,忘不了高原上的那一夜,因为这次拍摄所获得的肯定,帮助我下了最终走上电视路的决心。”

小崔给小白搭台,小白却提醒大家认清小崔的“嘴脸”。

也许,“看见白岩松,就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再看崔永元,就知道又没事了”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刺激了小白?他要打破刻板印象,所以要极力渲染小崔严肃的一面。

地球人都知道,小崔行走江湖的本事是幽默风趣,可小白在人生第一本书《痛并快乐着》中,却偏偏写了一篇《严肃的崔永元》。

小白在文中像煞有介事地提醒诸位,千万别被表象所迷惑。

小白寻找到的论据一:记得有一次出差,晚饭后的空闲,小白和小崔在屋里等人从别的屋拿牌来玩,电视上正放着老电影《城南旧事》,小崔细心地看了一会儿然后用观众并不熟悉的严肃表情发表了感慨:“现在不知道谁还能静下心来搞这么好的东西。”

小白罗列的论据二:小崔做张穆然那期《感受坚强》的节目,他劝了半天大家要笑别哭,可一开场他说了没几句话自己就先忍不住了,为克制自己的情绪,小崔用力抓着拿话筒的那只手。像这样让小崔掉泪并不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人前欢声笑语的小崔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

小白文章最后得出的论点是“请认清崔永元的嘴脸”,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崔都会继续以幽默的风格面对观众,但细心的观众一定会从他“斜眼歪嘴的坏笑”中看出他的严肃来,因为幽默只是小崔的手段,而严肃才是他笑容后面的目的。

有一年,小崔参加《艺术人生》节目,主持人问小崔对小白的看法,小崔大大咧咧“吐槽”小白:“没什么压力,因为那时白岩松这样的风格观众都接受了。我当主持人时,没有像白岩松那样往平庸路线塑造,对我就是按大牌主持人的路线塑造的。他们穿西服,我穿毛衣。追光灯追着我进来,观众欢呼,我就握手,因为大牌主持人,跟他们不一样。”

小白和小崔,在央视评论部的年会上,更是把相爱相杀推向了极致。

《东方红·时空》《分家在十月》这些2002年评论部内部年会节目视频意外流传到网上时,逗乐了观众。

原来那些屏幕里正襟危坐的主播、忧国忧民的记者、一本正经的领导,竟然都像喝了迷魂药一样,不分辈分、官职,鲜活而生猛地互相调侃。

《东方红·时空》那场年会节目,其中一个关于招聘员工的小品,白岩松扮演前一场的应聘者,崔永元扮演后一场的考官。

考官问白岩松:“知道不知道公平、公正、公开、前卫?这是我定的规矩。你要想进这个单位就得参加招聘考试。我先考你一道题,3加2等于几?”

穿着唐装的白岩松答:“老师考个简单的行不?”

考官:“还挑啥题呀?”白岩松:“那我试着答一下啊,1、2、3、4,得4。”

考官:“低了,低了。”白岩松:“那整个高的,借你手使使,3、4、5、6,得7。”

考官:“高了,高了。”白岩松:“明白了,老师整中间的呗,借手使使,得6。”

考官:“6就是6,你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名记了。”

白岩松:“谢谢考官,哪儿报到去?”

考官:“厕所。”

相比被挤兑的小白,小崔扮演的是下一场的考官,开涮张泉灵。

小崔唱着问:“是谁半夜不睡觉?是谁天天起大早?是谁喝酒伤了胃?是谁血糖血脂高?”

张泉灵回答:“编片的导演不睡觉,为了播出起大早哟。陈虻喝酒伤了胃了,阿关血糖血脂高。”

这个小品,小白和小崔都是策划兼编剧,好在平起平坐,不分伯仲。

随后,蔫儿坏的小崔在《实话实说》出品的年会恶搞节目《分家在十月》中,凭借掌握生杀之力的话语权,把小白直接“摁倒”。

我已经很老了,老到记不得很多事情,但是对于多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我却始终难以忘怀。那是2000年的10月,一个多事之秋,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人们,被卷进了一场深刻的触及灵魂的变革。

这是来自《分家在十月》的开头,白发苍苍的陈虻·诺夫的回忆。

小崔导演的这个片子,戏谑评论部分家的恩怨故事。从单位领导到主持人,都改头换面成为邪恶分子。白岩松·斯基被安排了“英年早逝”,临终的口号,是梦想夭折的“渴望年老”。

崔永元与白岩松两人总在互相“刺”着,刺了自然会“痛”,但他们似乎并不在乎这些,而且以这样的痛让自己快乐着,在快乐中又加深了友谊。

一次,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内部年会上,上演了滑稽的一幕。崔永元扮演一位新娘,带了一个孩子上场。年会主持人白岩松过来“采访”:“请问新娘为什么带孩子?生孩子的感觉怎么样?”崔永元答道:“生孩子的感觉是——痛并快乐着。”

小白刚出版《痛并快乐着》的时候,小崔在与主持人张越说起这事时,流露过“不屑”:“小白还是一个我挺看得起的人,怎么就混到这个堆里去了?”不久小崔又改口,“他出书挣了好多钱,挺让人羡慕的……”果真,后来小崔也出了一本书——《不过如此》。

小崔比小白大5岁,算是大师兄,有时也会乱辈分。

一次金话筒奖的颁奖礼现场,获奖的小崔当时出差。通过视频连线,主持人让小崔请一位同事代领。小崔说:“今天到现场的都是我的老师,只有白岩松是我的学生,就让他代劳吧。”

小白以毒攻毒,领奖时,他以崔永元的口吻发表获奖感言:“能让我最尊敬的主持人白岩松替我领奖,是比我自己领奖更荣幸的事呀!感谢一直支持我的观众,我要告诉大家,我的抑郁症已治好了,现在不仅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了。”

小崔立即“表扬”了他:“不愧是我的学生,嘴真贫!”

坏坏的爱与杀,背后其实是深沉又醇厚的革命友谊。

小白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提到,自己很庆幸和小崔成为搭档。“也许都会经常怀念那有酒有烟有彻夜长谈有面红耳赤的日子吧?青春不会再来,流浪的脚步慢慢停歇,但精神的流浪却永不该停止,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很快就会成为后面的追赶者走向成功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