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寻找白岩松 > 五



这本书终于要出版了,此刻的心情,各种感触复杂交织。

从2016年12月第一次告诉白岩松想写这本书开始,我绷紧的心弦一直没有松懈,出于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担心,我在写完初稿后,一度有强烈放弃出版的念头。

在序言中,我已经详尽表述了写作这本书的因缘、动机,而我必须在乎白岩松——这个我新闻职业道路引路人的感受。我不希望我的书写给他带来任何麻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为此而刻意夸大、遮蔽某些事实。

感谢白岩松,他对这本书给予了最大的包容,表示“不审稿”,尊重我书写的权利。2018年8月白岩松50岁生日,我托《新闻1+1》的同事给他送去了两份礼物,一个是《独立宣言》签署的纪念笔,一个是“最美声音”风铃。书写的自由,以负责任为前提,以“留声”效果为验收。

感谢央视新闻评论部,那些点燃新闻理想的日子,我会永远窖藏。改革开放孕育了这个部门的成立,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用此书表达一种敬意。感谢评论部前副主任陈虻,这本书也是对他去世十年的纪念。

感谢此书的推荐人。谢谢前领导陈朝华老师,他的宽厚善意是新闻人最稀缺的精神光亮;谢谢沈迦老师,《寻找·苏慧廉》是我写作此书的重要心灵源泉;还有“越清醒越优秀”的蒋方舟,在我酝酿此书期间,是她慷慨推荐我看一些人物传记作品;谢谢曹林老师,同样是新闻评论员,同样对新闻热点保持敏感,他鼓励我把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黄金时代的新闻理想和公共关怀记录下来。

感谢中信出版社的黄静、何烨等老师,他们对我这个不知名作者不嫌弃不抛弃,每个环节精心认真,是这本书的伯乐。感谢我的朋友刘碧芳,最早正是她建议和鼓励我写作这本书的。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刘京林教授、博士导师周小普教授、联合培养博士导师赵月枝教授,她们见证了此书的出炉,并提供了有力而丰盈的精神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孩子。央视评论部成立二十年纪念时,我在怀孕期间“带着他”完成了《新闻撞武侠》《有一种基因叫理想》两本书的写作。2017年,在他成长的重要阶段,我遗憾缺席,留学、写作。

白岩松在《白说》序言《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儿》中写道:“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中。”“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是的,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我一直提醒自己,无知的书写也是冒犯,这部书稿我反复修改,希望能减少事实的冗余和理解的偏差,不周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回到文章开头,2018年的记者节公益论坛上,我恰巧坐在了白岩松背后的位置,和他打招呼,他竟然先提起的是这本书。

“对这本书我是不干涉主义。出版前我不能审稿,当然,出版后我会认真看的。”

感谢他给我的“不说白不说”的自由,让我有了人生格外重要的“寻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