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死亡的末日

死亡的末日




在大概30年或者50年以后,人类将面临的最新的课题是什么呢?他在开篇就提出了,人类所要面临的新课题,就是人们不再害怕饥荒、瘟疫和战争。

饥荒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但现在,随着科技、经济和政治的进步,打开了一张日益强大的安全网,人类脱离了生物贫困线。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一般美国人或欧洲人来说,可口可乐对生命造成的威胁,可能远比基地组织要大。”

瘟疫和传染病也逐渐不再成为人类的威胁。曾几何时,各种流行病肆虐,可以夺走几千万人的生命。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流行病无论在流行程度还是影响方面,都大幅降低。作者还很幽默地调侃,人类面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很可能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可能反而会有点儿怀念它。

第三个好消息是战争也正在消失,人类未来将会真的有可能面临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核武器发明后,超级大国之间还想挑起战事,无异于集体自杀的疯狂举动。而且,过去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物质,现在的主要财富来源是知识。发动战争有可能抢下油田,却无法霸占知识。

那么,人们会不会觉得只要能避免饥荒、瘟疫和战争,就心满意足了?

当然不会,人类将设下更大胆的目标。

人们第一个主动出击的问题,就是死亡的末日。

死亡的末日就是没有死亡,人们很有可能会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

我们过去的神话里,中国人认为死亡是黑白无常来索命,西方人认为是死神跟在人后边。

现在的科学让人不再认为是死神在背后等着他,而是他身上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既然你某些地方出了问题,那么就一定能够找到某些方法来治,医学是不会停步的。

医学使得一个人能够一直活下去。

某些领域进展飞快,例如基因工程、再生科学和纳米科技。

以基因工程为例,或许未来孩子在出生以前,医生来改写他的基因代码。如果你发现一个孩子聪明、美丽、善良,只是有轻度抑郁症,你当然想在试管里做些快速又无痛的处理,好让他不受苦。

既然都已经做了,那么,人们又开始希望这个孩子免疫系统比一般人更强,记忆力比平均水平更高,性格特别开朗。

对其他人而言,如果邻居家的孩子这么做了,你怎么办?难道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人类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着,直到有一天,让自己一直活下去。

有人说,人会那么疯狂吗?想让自己一直活下去?

我相信会,因为人们使用的所有高科技,在一开始都不是为了达到永生或者长得更好看这样的目的,都有一个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现代整形外科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医生是为了给伤员做面部修复。但是,战后发现,这根本停不下来。慢慢地,整形手术开始给面部没有损伤,而只是想变得越来越美的人服务。

所有的基因工程在一开始都是为了救命,为了解决癌症、肿瘤、艾滋病的问题,但是当人们发现,它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以后,人们一定不会停下来,而是会把它用在让人活得更久或更聪明上。

第二种方法就是纳米机器人。

将几百万个纳米机器人注入人们的血管,让它们在血管中巡航、诊断病情并修补损伤。

人类将有可能变得无机化,我认为这是最可行的。

书中写道,最近已有猴子学会如何通过植入猴脑的电极控制与身体不相连的仿生手脚,瘫痪的病人也能够仅靠意念就移动仿生肢体或操作计算机。

作者提到在网上可以买到一种头盔,只要400美元。

这是一种电子“读心”头盔,在家里就能够遥控电子设备。这种头盔并不需要把电极植入大脑,而是读取头皮发出的电子信号。如果想开厨房的灯,只要戴上头盔,想象一些事先编程的心理符号,例如想象你的右手做某个动作,就能把开关打开。

未来更神奇,当你想要一把刀飞过去,只要脑袋里一想,“砰”的一声,刀就飞出去了。

这个想法还是相对保守,它还是以大脑为中心,来开展想象。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就是彻底抛弃有机的部分,打造出无机的生命。把大脑的数据采集出来,放到一个计算机上。神经网络将由智能软件取代,这样个体就实现了无机化。

40亿年来,生命还是局限在地球上的一小部分,但是当无机生命取代有机生命之后,它就可以移居外星球,想去月球就去月球,想去海底两万里就去海底两万里,随心所欲。

当我们实现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可能还会问,我们追求的幸福、快乐在哪里?虽然拥有了物质,但是如果我们不高兴怎么办?

其实,我们所谓的“感觉”和“情感”,各是一套算法。尽管人是特别复杂的计算机,人现在的大脑反应速度可能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但只要是个算法,就会以指数级的速度被破解。一旦人类的喜怒哀乐被破解以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能被创造或抑制了。

作者提供的案例令人震撼:在耶路撒冷的哈达萨医院,医生为躁郁症处于急性抑郁期的患者用了一种创新疗法。他们将电极植入患者的大脑内,并与植入患者胸部的微型计算机连接。每次从计算机得到命令,电极就会放出一股微弱的电流,使造成抑郁的大脑区域麻痹。曾有一位患者抱怨症状在术后几个月复发,让他整个人陷入严重抑郁。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计算机的电池没电了。他们一换电池,抑郁就烟消云散了。

这种疗法有其伦理限制,研究人员只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操作。但是,书中讲到,“人是有自由选择的”“人是有意志的”“人是万物之灵长”这些话都相继遇到了挑战。科学家们做的各种各样的实验告诉我们,你所以为的个人的感受,事实上都是你的大脑经过了一系列的算法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书中有一个实验,受试者躺进一台巨大的脑部扫描设备,两手各拿一个开关,随时可以按下其中任何一个。科学家只要观察受试者的大脑神经活动,就能预测出受试者会按哪个开关,而且会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想按哪一个。

这能叫自由选择吗?作者写道,当一连串的生化反应让我想按右边的开关时,我确实想按,但就把这种想按的念头叫作自己的“选择”,这当然不对。

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的权利也会被整个儿颠覆,人类有可能会永远开心、永远幸福,而且活得很长。

如此一来,人类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地球上的神,我们也正高速冲向未知。但是,没有人来踩刹车,人类的科技是不会自己停止的,就算某个科学家说我不做了,可是别的科学家还是会做。况且,专家各有所长,也没有人知道刹车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