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未来的可能性

未来的可能性




当人文主义倒台了以后,这个世界会不会乱?

赫拉利很精彩的部分,就是他讲了未来的可能性,未来出现新的宗教。这种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叫作数据主义,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智人数据处理系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知革命,此阶段将大量智人连接为单一数据处理网络。这一点让智人拥有超乎其他动物物种的关键优势。

第二阶段是从农业革命开始,其间发明了文字和金钱。农业让更多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地方网络,各自拥有数量空前的处理器。

第三阶段始于大约500年前,人类合作的重力场最终摆脱了离心力。各个团体融合形成城市和王国,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想象着要建立涵盖整个地球的单一网络。

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始于1492年,早期的现代探险家、征服者和交易商一起编织了覆盖整个世界的几条线。这些线越来越坚实、紧密,到了21世纪形成了钢铁和沥青构成的网络。更重要的是,信息能够在这个全球网络里越来越自由地流动。

作者写道,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数据主义者就会说,这个数据处理系统产出的会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成为“万物互联网”。只要这个任务完成,智人就会功成身退。

每一种宗教都有诫命,数据主义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就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介,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

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都连接到系统,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例外。

赫拉利写道:“人类自身的身体不必说了,还包括街上行驶的车、厨房里的冰箱、鸡舍里的鸡、树林里的树……一切都要连接到万物互联网上。以后,冰箱就会监视鸡蛋还剩几颗,并在需要补货的时候自动通知鸡舍。汽车能够互相交谈,树木则会报告天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我们不会容许宇宙的任何部分与这个伟大的生命网络分开,而如果有谁斗胆阻碍数据的流通,就是犯了大罪。信息不再流通,与死亡有何异?”

这就是未来的数据主义的理念。数据主义已经有了殉道者,在2013年1月11日,有一个叫艾伦·施瓦茨的黑客在自家的公寓里自杀身亡。

这个人是信息自由的坚定信徒。在期刊数据库JSTOR里,用户付费就能获得自己所需的论文。施瓦茨认为必须付费才能获得所需论文的做法是错误的,他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网络进入JSTOR,下载了数十万份科学论文,打算全部放到互联网上,让人人可以免费阅读。

他被逮捕了,并被送上了法庭。他上吊自杀了。对于控告施瓦茨的机构,黑客们发动了请愿和攻击。最后,JSTOR对自己在这起悲剧中扮演的角色表示歉意,并开放了许多数据内容供人免费使用。

这是一个数据主义的传教士和传统力量抗衡的案例。

本书有三条结论很重要。

第一个是科学正逐渐让我们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生命则是在进行数据处理。当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要高过我们人自身处理数据的速度时,人就面临着进化的要求:要么我们变成被强化过的人,要么我们就是被淘汰的落后的生物。

第二个是智能正在与意识脱钩,人不是靠自己的意识来指挥智能,所谓的“自我”未必存在。

第三个是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未来会发生这么多有趣的事,未来是什么时候呢?

这个速度一定会比我们预测的要短,指数级的发展速度之快超越想象。

我们人类在过去几千年中,几乎是处在这个指数级的下部,发展特别缓慢。一个古代的人如果在古代穿越,无论在哪个朝代,他都能生活得很好,因为差别不大。工业革命以后,你发现这个指数曲线开始翘头了,开始慢慢往上走,因为科技革命来了,人类的发展慢慢变快了。信息革命之后,一切变得更快,我们五年前或者三年前的网络环境,和现在都有很大的不同。

算法远远超过人脑的时候会高速发展,所以可能20年、30年、50年后,我们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人人都在讨论怎么样永生。

我听过很多人讲最好不要让他们到这一天,我没有那么悲观,我很期待,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成为被加强的人。

我们需要学会拥抱未来,同时享受当下,不要因为未来而现在什么都不做。在这之前,你先多干点儿事业,为自己积累一些拥抱未来的资本。享受当下,把眼前的每一件事做得更好,等到所有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你不会比别人觉得更诧异,因为你已经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