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如何判断好创意

如何判断好创意




怎样判断一个创意是否是好创意,你是否该为它押上财富,这是非常考验判断力的。

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世纪之交,一项发明给硅谷带来了一场风暴。

史蒂夫·乔布斯称这是自个人计算机面世以来最惊人的一项技术,他想给发明者投资6300万美元。由于发明者拒绝这一交易,乔布斯提出,为发明者提供接下来六个月的免费咨询服务。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也参与了进来。曾成功投资谷歌和其他许多蓝筹初创公司的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也向这家公司投资了8000万美元,并预测,它将以最快的速度发展成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并且将变得比互联网更重要。

这个产品就是赛格威电动平衡车,是供个人使用的具有自我平衡能力的交通工具,被《时代周刊》列为过去十年来十大失败的科技产品之一。

发明者本人迪恩·卡门被称作现代的爱迪生,他的发明已经带来了很多重大突破,他的便携式透析机被评为当年的年度最佳医疗产品。他累积了数百项专利,并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手中接过了代表美国最高荣誉的发明奖项——国家技术奖章。

迪恩·卡门也特别看重电动平衡车的发明,他预计在一年之内,新产品的销量会达到每周一万台,但是六年后,他总共只卖出了大概三万台。十几年以后,这家公司仍旧没有实现盈利。

这个投资是失败的。

电动平衡车有很多优点,它不像汽车那么庞大,不堵车、很灵活,但是它没有后备厢,不能载人、不能载物。如果你去逛街,它不能承载你的大包小包……种种不便利使得它并没有成为一个革命性的新发明。

可是,为何乔布斯、杰夫·贝索斯、约翰·杜尔这些拥有顶尖商业头脑的投资家,有时也会判断失误?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分自信的人会产生认知偏差。

过分自信其实就来自认知偏差,社会科学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高中生:7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领导能力,只有2%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另外,在被问及与人相处的能力时,有25%的人将自己排在前1%,60%的人将自己排在前10%。

大学教授:有94%的人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对于这个,我只能一笑置之。当年,我们一个大学老师每次上课的任务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写到黑板上。

工程师:在两家公司中,分别有32%和42%的人认为自己的表现跻身行业前5%。

企业家:有3000个小企业主对同类公司的成功概率进行排名时,平均给自己企业的打分是8.1分(总分10分),但对于同类的其他企业,平均打分只有5.9分——不及格。

那些非常成功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他们会觉得自己做的决策是不会出错的,很多大佬的人生中总会出一个大昏招,甚至会导致整个公司的衰败。

认知偏差还表现在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的评判上。

心理学家迪恩·西蒙顿对创意生产力有多年的研究,在音乐界,他指出:“贝多芬最满意的那些交响乐、奏鸣曲和四重奏并不是后人经常演奏和刻录的曲子。”

在一项分析中,心理学家亚伦·柯兹贝尔特仔细研究了贝多芬的信件,信中有关于他对自己70部作品的评价。他将这些评价同当代专家对贝多芬作品的评价进行了比较。在70部作品中,有15部贝多芬犯了乐观评价的错误——那些他期待会成为经典大作的,最终并不出名;只有8部作品被他错误地低估了,而这8部作品在日后却收获了极高的评价。

迪恩·卡门其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发明人,他跟他的团队讲:“在发现王子之前,你必须亲吻无数只青蛙。”

但是,当迪恩·卡门一心扑到赛格威的研发时,他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他未曾探索其他可以解决运输问题的方案。他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创造者往往难以评估自己的作品是青蛙还是王子。

实际工作中,创意和数量是挂钩的,就是你得做出足够多数量的东西,才会有真正创意性的产品出现。

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将小孩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说,请他们做出最有创意的手工作品,只能做一次。对另一组小孩说,你们做得越多越好。

第一组就只研究精品,说一定要做一个精品出来;另一组就拼命做、拼命做,看谁做得多。最后,每组小孩都挑最好的作品摆出来,看哪个是做得最好的。

结果发现,做得最好的作品几乎全部出自做得多的那一组。

熟能生巧的道理在此体现,当一个事物被做得足够多的时候,他才有足够多的修正机会。

最怕的是一个创业者一天到晚只会在纸上规划,总说“我得有资源”“我得有计划”“我的想法得和谁谁谁聊聊看”。这样天天交际,不深入工作,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其实有时候就应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

数量决定质量这个理论,也是有数据支撑的。

伦敦爱乐乐团选出了50部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其中6部是莫扎特的作品,5部是贝多芬的作品,3部是巴赫的作品。为了创造杰作,莫扎特在他35岁去世以前,创作了超过600部作品,贝多芬一生创作了650部,巴赫的作品超过1000部。在对1.5万部古典音乐作品的研究中,作曲家在任意五年之内,创作的曲目越多,产生传世杰作的概率就越大。

很多人都说毕加索是天才,毕加索的画现在卖得很贵。毕加索的作品数量惊人,他的全部作品,包括1800幅油画、1200件雕塑、2800件瓷器、1.2万张图纸,更不用说大量的版画、壁毯和挂毯了。

所以,数量和质量之间是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当你需要判断你的东西是不是一个好东西的时候,你得问问自己:“我做得是不是足够多?有没有做足够多的尝试?”

判断一个创意的好坏,需要广泛而深刻的独特经历。

有一部电视剧叫《宋飞正传》。电视剧播出前,做了试播集,邀请大家看。专业人士不看好,普通观众也不看好,因为当人们知道自己是被要求来进行评估,而不是体验这个电视剧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但有一个人很关键,这个人叫瑞克·路德温。他的背景很复杂,他没有在喜剧部门工作过,却有创作喜剧所需要的经验。他在喜剧方面的丰富经历让他对幽默有了一定的认识,他在情景剧之外的广泛经历又使他不落窠臼、眼界开阔。他对电视产品最大的贡献就是支持了《宋飞正传》。这部剧大获成功。

广泛而丰富的经历对于创造性来说至关重要。

在一项对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研究中,研究者将1901—2005年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与同一时期的普通科学家进行了比较,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普通的科学家,参与艺术活动的数量之比是,音乐2:1,美术7:1,手工艺7.5:1,写作12:1,表演22:1。

一项针对数千名美国人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创办企业并获得很多专利的人,比他们的同龄人拥有更多的业余爱好,比如素描、油画、建筑、雕塑和文学等。

我认识很多杰出的企业家,他们的爱好很广泛,有的人绘画甚至画到了专业的水准。一个知名的喜剧导演,他画得非常好。还有个女演员,书法好得可以去题字。

一个人有跨界的爱好,对他成为创新者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海外住过五年以上的人更容易融合更多的文化,然后产生更新的作品。让我们的孩子出国了解一下海外的文化,对他们会有帮助。

丰富的行业认知和广泛的经验,以及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还能够降低对创意误判的概率。

沃比帕克公司的创始人都拥有多领域的经验,这让他们能不受传统思维的阻碍和评价心态的限制。他们在管理上,让所有的建议都公开化。创始人建立了一份谷歌文档,所有人都可以读到建议,在线做出评价,并在双周会议上进行讨论。这样不但管理层可以对这些想法做出评估,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员工们对颠覆性的想法更有开放的态度,而且因为在思考创意上投入了时间,使得他们有能力辨别哪些同事的建议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