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 创新者的养成

创新者的养成




究竟怎样能够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创新者?这竟然跟父母小时候的培养是有关系的。这里有这样一个研究:

先介绍一下“盗垒”,它是棒球运动中最危险的动作。虽然它使球队得分的概率增加不到3%,但是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盗垒者需要滑到垒板,这意味着要与垒手发生痛苦的身体冲撞。从本质上讲,盗垒者要跑得比球还快。即使认为自己可以盗垒,也要面对增加两倍的受伤概率。

为了确定为什么有些棒球选手比别人盗更多的垒,历史学家弗兰克·萨洛维和心理学家理查德·兹维根哈夫特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研究。他们选定了400多位从事职业棒球的亲兄弟——他们有着一样的DNA和相似的成长环境。两个专家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出生顺序预示着哪个兄弟会盗更多的垒——弟弟盗垒的次数是哥哥的10.6倍。

后面出生的孩子比老大更具有创新精神,研究的结果有这么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后面的孩子如果不创新的话,他在家里就没有地位,因为那个最稳妥的地位被老大占据了。

老大喜欢做一切最稳妥的事,所有的优势都在他那儿,所以老大也会很成功,但是老大的成功往往是在做传统的生意、传统的行业、传统的工作。

第二个可能是后面出生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因为他不但有父母保护,还有哥哥保护,他敢于去做很多冒险的事。他没有那么大的养家糊口的压力,因此更容易去做创新的事。

第三个可能是父母在带老大的时候通常不太会带,在老大身上把所有错误的教育方式都用完了。

举个例子来说,有对父母刚生老大的时候没经验,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加入了樊登读书会,参考了很多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比如,管孩子的时候,要强调的是价值观,而不是规则。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把手洗干净……这些规则定得越多,这个孩子做事就越本分老实、束手束脚,但是当父母说“你知道为什么要洗手吗,因为健康很重要”,这是在强调价值观。

孩子依据着稳定的价值观在做事,他才能够有更多创新的空间。温柔但是有边界就是这个道理。价值观就是边界,但我们是很温柔地在做事,因此我们没有给孩子限定说,“你只能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

再比如,表扬一个孩子的时候,要学会赞扬他的人格,而不是事情。我们要求一个人不要做什么事的时候,也要说“你不要成为一个骗子”,而不是“你不要骗人”。“你不要成为一个骗子”比“你不要骗人”,对对方的约束力会更强,因为那个是关于人格的范畴。

这正是本书我觉最有趣的地方,它有一种交叉性,从创新的话题延伸到了创新者的培养,贯串了我一向讲书的事业、家庭、心灵这三个层面。

推荐《离经叛道》的人很多,给他写序的人,是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的作者。她认为亚当·格兰特本人就是一个离经叛道者,是一位杰出的研究者。《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说,亚当·格兰特是他喜欢的思想家。

本书最后有一个建议,我觉得必须分享出来:在一个组织中,就算别人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是有用的。

我原来在企业里培训的时候,有一个培训师说,他在外企时,一个员工找老板,提出一个问题,老板说“好,咱们这样解决”。这个人第二次又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和老板一起商量应该怎么办,又解决了。这个人第三次还来问老板,又有一个问题,怎么办。老板就停下来,跟他说,当一个人总是提问而不给出答案的时候,他就逐渐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你听这句话多有威胁性,提问的人就会成问题的一部分!他用这个案例来告诉大家要在组织里做那个尽量负责任的人、那个努力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做发现问题的人。

从这个角度理解是没错的,但同时,员工老跟老板提问题,老板必须要求员工带着答案来的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这个人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说了,因为他觉得只要一说,问题就变成自己的事了。慢慢地,大家就都不说了,这才是更危险的。

对于一个组织,要想识别和鼓励创新的话,你应该鼓励员工,把就算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要提出来,能够提出问题的这个人本身就具有价值。这是培养离经叛道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需要颠覆性的创新。

此外,我对未来的孩子非常有信心,我觉得他们所受的教育跟我们小时候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小时候,很多安全感都被破坏掉了,我们的孩子不是这样,尤其是我们读书会会员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如此热爱学习,他们一定会成为能够为改变这个世界而创新的人。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我的一个同事看到一本书的名字后特别生气,这本书名叫《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他说,怎么敢有人指导别人该怎样衡量自己的人生呢?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也觉得奇怪,但当我耐心地走进这本书的时候,才读到一半,我就觉得真的特别棒!看来有些东西不能通过标题来判断,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本很好的书一样,所以人们要减少自己对事物的预判和推理,读完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

这本书其中的一位作者是克里斯坦森,他写过一本风靡全球的名著,叫作《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窘境》指导了中国互联网的事业,中国一大批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家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这本书。《创新者的窘境》也影响到了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它告诉我们,所有颠覆性的创新,都不是由行业前三名开展的,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沉没成本。

克里斯坦森作为一个研究创新的人,怎么会突然写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因为2010年他被诊断患有癌症,他想给哈佛大学的学生留下一些东西,于是他用自己掌握的所有商业知识来分析人生。他发现自己掌握的商业上的知识,在研究人生的领域同样适用。

有意思的是,他先讲一个商业案例,通过这个商业案例,再讲一个商业原理,通过这个商业原理告诉你,人生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