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 > 第一章 元散曲

第一章 元散曲



虽然元散曲听起来挺陌生,但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学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看到这里,很多同学就呆了,咋跟宋词这么像呢?

为啥会是这样呢?因为甭管宋词和元曲——

其实都是古代流行歌!

故事是这样的:

在唐朝的时候,汉族和西域的音乐来了一次跨界大融合,搞出了一个联名款:燕乐。

可光有音乐,没啥意思,于是就有人填上了词。

这就是词的雏形,叫曲子词。

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大受欢迎,瞬间席卷了整个娱乐圈,并渐渐分出两个流派:高雅派和通俗派。

咱们先来看看高雅派。

首先,来了一拨文化人,他们提高了词的文学水平,扩大了词的影响力。

就这么发展到宋朝,词走向了人生巅峰——

后来,词就成了高雅文学,渐渐和音乐没啥关系了。

咱们再来看看通俗派。

金朝占领北方之后,民间歌曲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北方游牧民族音乐。

而在金朝末年,元散曲就正式诞生了!



而那些文化人又来了,提高了散曲的文学性和影响力。

就这样,元散曲也达到了巅峰。

虽然宋词和元散曲看起来很相似,其实有很多不同,比如曲子、格式等。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元散曲的语言直白通俗,非常口语化,专门讲咱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

举个例子: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出自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元散曲非常口语化,根本不用翻译,通俗得都快掉渣了。

元杂剧和元散曲,用的音乐差不多,可以这么粗暴地理解:把元散曲用的音乐组合起来,然后再配上戏文表演出来,就成了元杂剧!

元散曲和元杂剧的关系一直颇有争议,不过散曲诞生早于元杂剧,所以很多观点认为元散曲就是元杂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