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历史军事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 > 第二章 元杂剧

第二章 元杂剧



元杂剧,咱其实也早就见过,比如《窦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出自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杂剧在戏曲界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元杂剧的诞生更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为啥这么说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中国的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

历经秦、汉、唐、宋等朝代,也诞生了不少形式的表演,比如:

春秋战国的俳优

主要表演歌舞,或者讲个笑话之类的。

汉时的蚩尤戏

扮作蚩尤对抗,有点像摔跤。

隋唐的歌舞

开始在歌舞中,加入一些情节。

唐宋的滑稽戏

搞笑为主,有时候也讽刺一下时政。

形式是多种多样,但都算不上是真正成熟的戏曲。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对戏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意思是说,真正成熟的戏曲,需要满足几个必要条件:

在这三个条件里,歌舞表演问题不大,关键就在这故事上。元杂剧出现以前的歌舞表演,要么没故事,要么故事不完整。

元杂剧很幸运,有个大佬帮它解决了问题,这个大佬就是说书。

说书在古时候也叫说话,兴起于宋代,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改一改,那就是上好的剧本。故事的问题就这么完美解决了。

说书对后来的明清小说也影响颇深,有观点认为《三国演义》就是根据说书人的话本搜集整理写出来的。

当然,元杂剧达到这种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我们聊的那些因素,元杂剧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地位,还有时代背景贡献的两个助攻:

1.宋元的“大大大大大大”城市

宋元的商业很发达,很多重要的城市或港口变身超大城市,动不动人口就上百万。

这时已经取消了宵禁,上百万人口聚居在一起,总绕不开一个话题:

下班以后去哪儿浪啊?

于是,就诞生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场所:

勾栏瓦舍

在这里,各种歌舞表演一应俱全,说书的,唱歌跳舞的,演杂技的,全都有。

这样,有了专门的场子,有了广大的观众基础,戏曲的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

2.  科举没了!

科举制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命根子,要想不被同龄人抛弃,就得玩命学习,考科举。

但是到了元朝,有80年的时间都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

辛辛苦苦寒窗十年,结果不考试了,文人做官的途径被堵死了。

原本,戏曲是属于俗文学,而文人一般喜欢诗啊词啊一类的高雅文学;但是现在迫于生计,很多文人只好靠写戏曲剧本生活。

这些人,文才那是“杠杠的”,让元杂剧诞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奠定了元杂剧的地位。

在诸多条件的加持下,元杂剧开始爆发,它的发展造就了——

元杂剧之后的发展,跟一种叫作南戏的戏曲有关。

南戏诞生于宋朝,也属于戏曲的一种。

故事是这样的:



元曲可以说是诗词、戏剧两开花,其中元杂剧以直白通俗的文字,成为中国俗文化的代表。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

好了,有关元曲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