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示弱的勇气 > 11. 不要被他人或社会的价值观左右,凡事问心无愧为人着想,就能避免纷争

11. 不要被他人或社会的价值观左右,凡事问心无愧为人着想,就能避免纷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俗薄第十八》)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组织,你的生存方式都不应该受此左右。只有思考什么才是让心情舒坦的生存方式,才能过与纠纷无缘的人生。

老子说:“当整个国家社会的人们废弃大道而不行时,贤哲们便提出了仁义等道德观念,来匡正人心。当一国的君主崇尚知识,以聪慧智巧来治国时,人民便忘了朴素的本性,相习伪巧,钩心斗角。当人类至亲的伦常关系发生问题后,贤哲们便制定孝慈的礼制来约束人心。当整个国家已经到了昏乱、危亡的时候,才出来一些忠谏之士,希望挽狂澜于既倒。”

思考让自己安心的生存方式,自然会涌出体贴他人的心情

这一段文字其实是对儒家思想的强烈抨击。

“一再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就代表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已丧失了仁义。好比说尽孝道,如果每个人都能理所当然地实践,根本不需要刻意强调。”

老子以这样的方式,反过来批评儒家精神。

的确,环顾现代社会,制定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劳动节等节日,以及在地铁上安设爱心座椅……“难道非要这么做,人们才会懂得要对他人体贴吗?”令人忍不住想如此调侃的状况简直多不胜数。

暂且不提这些。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应该学习的道理是——我们不应受到他人或社会的束缚,应该思考自己觉得最舒适的生存方式,并采取行动。从这样的思考出发,自然能够涌出体贴他人的心情,不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纠纷。

换句话说,就是避免散播纠纷的种子,因为只要一发生纠纷,就无法心情舒适地生活。

与亲友借贷,就是播下纠纷的种子

更何况,纠纷麻烦的地方在于会生出怨恨。《任契第七十九》中,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一旦有过深仇大恨,即使表面上已和解,也会有余怨藏在心底,又怎能称得上是善策?所以圣人待人谦下柔弱,即使手上持有借据,也不向对方苦苦追讨,这样仇怨根本无从产生,哪里还需要调解呢?)

这段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金钱纠纷。当有人向你开口要求“可不可以借我钱?”时,你会怎么处理呢?你是否担心不借将招来怨恨,所以就借给对方?然而,要是对方借了却没还,你一定也会不愉快吧?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说:

“不,我不能借你。你需要多少?十万圆(4)吗?既然这样,我帮你垫个两万圆(5)吧?这笔钱给你,但仅限这次,下不为例。”

像这样把对方要借金额的五分之一,作为一次了断性的约定。当然,金额多寡可以视情况调整,不过就一般常识来说,我认为五分之一是安全范围。

这么做的话,既不至于招来对方怨恨,也免去了担心对方借钱不还而坐立难安的心情,或要求对方还钱时必须承受的沉重气氛,钱包虽然稍微吃亏了点,但因为表明“下不为例”,还可以避免对方再次开口借钱的困扰。

不过,有些厚脸皮的人,很可能因为食髓知味而三番两次地借钱。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我一定会要求对方写个简单的书面证明,就好比老子说的借据。

当然,我也绝对不向别人借钱,无论如何都必须借钱时,也不是找亲友,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交易机构借贷,这样就不至于产生人际关系的纠纷。

就像人们常说的“钱尽缘亦尽”,和亲近的人之间发生金钱借贷,就是播下纠纷的种子,务必自我戒慎。

虽然这番话好像很斤斤计较,不过重要的不是只有金钱,而是对任何事都应该从“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最安心”的观点采取行动。

只要这个部分不犯错,就不至于做出散播纠纷种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