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2 > 沟通现实与未来:“插件塔”的隐喻

沟通现实与未来:“插件塔”的隐喻




在当代建筑学话语中,“策略性城市化”代表着一系列旨在实现长期社会变革的设计方法。这些项目,经常是通过设计师与更大型的组织间的合作付诸实践的,比如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项目从持续数小时的活动到永久性的干预举措,涵盖了各种类型。

2016年9月,万科发起了一年一度的“实验建筑展”。众建筑受邀参加并在深圳万科总部完成了“插件塔”,旨在探索“未来居住”的可能性。

插件塔是个可无限扩展的多层预制房屋系统,由空间结构和插入的房屋单元组成,房屋单元可依据使用需求更换位置或增加和减少。空间结构由统一的组件和相同的节点构成,有无数种组装的可能。插件塔探讨了在一个土地非私有化的国家建设私有房屋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个人建房受诸多不确定性的影响。插件塔可移动、可再建的特性,避免了因地权变故导致的建房投资损失。它可以被界定为临时建筑,无须专门打地基和繁复的规划审批,相比传统永久建筑,更容易建造。而当需要迁移时,也可轻松打包搬运重建。

就象征意义而言,插件塔是一个社会创新的隐喻。这是一个基于问题解决的可生长系统,能够持续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与要求。它不仅代表了空间化表达的社会现实,也象征着这种现实在未来的演变。

众建筑设计的精神气质,来自三位年轻的创业者——何哲、沈海恩和臧峰。从一开始,众建筑并不是刻意去创办一家社会企业,但在创业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推动众建筑最终成为一家社会企业。在中国,众建筑的每一个设计,不仅是建筑创新事件,而且几乎都是一个社会创新事件。

在国际上,众建筑的作品屡获Architizer  A+奖、德国红点奖(Red  Dot  Award)和世界建筑节大奖(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Award),也曾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参展,并现身纽约、伦敦、米兰、首尔和香港等地的展览活动。在商业领域,众建筑与波士顿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创新计划和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合作,以期待在波士顿获得资金支持并展示插件家的概念。通过设计样品的展示,众建筑希望针对美国日益严峻的住房购买力不足问题,将附属住宅单元提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借此影响该地区附属住宅单元的相关政策。

(从左至右)何哲出生于浙江金华,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沈海恩(James  Shen)出生于美国加州,产品设计学士及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硕士,哈佛大学Loeb访问学者。臧峰,出生于甘肃兰州,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2016年,众建筑成为亚洲第一家获得共益企业(B  Corporation)认证的建筑事务所,也就是一家为社会利益服务的营利性企业。中国的非营利机构乐平公益基金会已给予众建筑资金和制度建设层面的支持,并使众建筑更为关注“社会影响”这样的社会创新目标。

社会创新的宗旨是在现实的社会语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新老问题,作为创新者的众建筑并非态度激进的批判者,而是举止温和的改良者。在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上,众建筑的设计师们用针灸式的处理方式,不断产生微观层面的点状影响。但这些影响的集合,却具有实质性的创新意义。相对于大拆大建的短期利益驱动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最终受益者往往是资本精英),众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追求长期社会利益的、更为健康的发展模式:居民们可以创建个人的、分散的、高效节能的基础设施,无须拆除房屋与依赖大市政。比起少数人的巨额投资,大量居民个人的微额投资反而会对这个地区的发展更为长期有效。

众建筑未来的目标,则是将其在“策略性城市化”尺度下初步测试过的具有社会目标的设计概念,借助现代化的规模生产能力推向更多的用户。这是一场跨界的努力,是商业运作与社会创新的结合。建筑将不单是一种建筑,而同时是一种关怀,是对于人、对于城市、对于社会、对于我们共同期待的美好未来。

*  *  *


关凯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学术主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感谢众建筑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艾丽西亚·弗伦奇(Alicia  French)对本文做出的贡献,所有图片来自众建筑。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