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企业经营的真谛 > 领导人以坚强的意志实现目标

领导人以坚强的意志实现目标



还有一点,为了实现已经设定的高目标,领导人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

在企业经营中,意料之外的课题和障碍会接踵而来。这时候,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就会以些许的环境变化为借口,很随意地放弃应该达成的目标。

我曾经将下面这句话作为京瓷的经营口号:“以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和热情,去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我认为,这个口号表明,团队的领导人不管遭遇何种障碍,都要以坚强的意志朝着达成目标的方向奋勇前进,决不妥协,决不停顿。

然而,在经营者当中有这样的人:当目标看来难以实现时,他们立即寻找理由和借口,将目标数字向下调整,甚至将目标全盘取消。

已经制订的经营计划,本来就意味着对员工、股东以及社会做出了承诺。既然是已经承诺的事,却有人以预期之外的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为理由,轻易地撤销计划,或将计划中的目标数字向下调整。我认为,应该立即撤换这种意志不坚定、盲目跟着环境转的经营者、领导人。

用经营去“迎合”无法预料的经济变动等外界状况的变化,那么一时向下调整的目标,与接着到来的新的经济变动又不切合,这就不得不再次将目标向下调整。如果持续这么做,不仅目标变得有名无实,而且领导人自己也将丧失集团对他的信任。

同刚才所讲的一样,在座诸位中也许有人认为:“不管作为领导人的自己意志多么坚强,但部下却总是跟不上,所以也只好把目标向下调整。”

那么,我又想问一句:作为领导人,在部下面前,你的坚强意志真的由态度和行动表达出来了吗?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换句话说,作为领导人,你自己是不是“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以至让部下觉得“我们的头儿那么拼命干,我也得助他一臂之力!”

京瓷创业后不久,我常常对员工讲这样的话:“在工作上,我对大家的要求非常严格,但与此同时,无论在时间的长度还是工作的密度上,我工作的努力程度不亚于你们中的任何一位。”

在职场上最辛苦的就是领导人。如果每位部下都目睹了他努力工作的状态,那么他们一定会追随这位领导人。朝着目标达成的方向,领导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发挥出献身的工作精神,勇于“自我牺牲”,那么不管处于何种严峻的环境之下,整个团队都能团结一致,朝着目标大步迈进。

“明确地描述目标并实现目标”,这是团队领导人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3.挑战新事物

领导人必须不断“挑战新事物”。

一部美国西部开拓史就是朝着未开发的土地不断挑战困难的历史,它教给我们挑战是多么重要。我希望大家也能不断地向新课题挑战,开辟未知的领域,成为充满“开拓者精神”的领导人。

在经济环境激剧变动、技术革新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领导人缺乏独创性,缺乏挑战精神,不能把创造和挑战的精神贯彻到集团中去,那么集团的进步和发展是难以指望的。甘于现状就意味着已经开始退步。

领导人害怕变革,失去挑战精神,就意味着集团开始步入衰退之路。也就是说,领导人不应满足于现状,不断进行变革和创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将决定集团的命运。这么讲并不过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供我们参考的范例,或许稍微偏早了一点,我想就是通用电气公司(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先生。

大家都知道,GE现在(2012年)的年销售额为1473亿美元,纯利润为142亿美元,员工超过28万人,是值得夸耀的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巨大企业。应该说,韦尔奇正是给GE带来当今繁荣的“中兴之祖”。

1981年,44岁的韦尔奇出任GE总裁,他最初的举措就是向当时在GE蔓延的保守风气开战。

GE属于爱迪生流派,是创建百年以上富于创新传统的公司,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挑战新事物的精神已经丧失,公司内充满着恐惧变革的气氛。韦尔奇对此抱有强烈的危机感,他积极开拓新事业,并开展了制度方面的改革。

2001年韦尔奇来日本的时候,在东京,以他为中心举办了一个午餐会,参会者为数不多,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在午餐会上,韦尔奇说:“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维持企业的生存,我的志向在于不断的变革。今日的GE与昨日的GE迥然不同。”他说的是,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保证企业永续的繁荣。

正如韦尔奇所说,只有变革,只有不断地、反复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企业才能持续成长发展。相反,只想维持现状,墨守成规,就会陷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泥潭,企业就会衰落。而处于变革中心位置的,就是企业的领导人。

这样的情况,不只限于具有历史传统的大企业,在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的企业里,你们经营者自己,以及各个部门的领导者,是否被过去老旧的做法束缚,是否失去了向新事物挑战的气概,我希望你们再次予以确认。

例如,有没有在各种形式主义的烦琐手续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了快速决策?有没有忽视年轻人的力量,而使职场失去了活力?有没有只知明哲保身、只看上司脸色行事的倾向?有没有只考虑自己的部门,让本位主义蔓延的情况?

上述的倾向哪怕只有一丁点儿,也必须立即纠正。领导人必须打破流于安逸的心态,创造一种组织风气,无论多么困难,也要不断挑战新的创造性的事物。

我希望大家务必像韦尔奇一样,不害怕变革,描绘出理想,为实现理想亲自站在第一线积极挑战。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领导人。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另外,为了向新事业挑战并取得成功,需要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相信人的无限可能性”。自己持有的能力,不是在现在这个时点上把握,从现在开始,经历磨炼,这种能力会无限进步,要相信这一点。

仅仅根据自己现在的能力,判断“能”还是“不能”,就做不成任何新的事情。从现在时点看,哪怕被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高目标,在未来的某一时点上也会实现它,先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了实现它,天天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现有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这一点非常重要。

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新闻工作者戴维·哈伯斯塔姆在他的著作《下世纪》中,有一章专门介绍我的事情。其中,他引用了我这句话:“我们接着要做的事,又是人们认为我们肯定做不成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京瓷创业以来最宝贵的精神。

创业后不久京瓷生产的产品“U形绝缘体”,是用在电视机显像管里的绝缘零件,京瓷当时只有这一个产品。持续这样的单品生产,经营势必出现危机,因此需要开发新产品,谋求事业的多元化。当时的京瓷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因此只好在市场中闯荡,东奔西走,一边听取客户的需求,一边拼命获取订单。

然而,刚刚诞生的小公司,没有客户愿意给我们订单。最后能够成交的,都是别的公司拒绝的、不能做的产品,或者是技术难度过高,或者是价格上做不下来。

就是这样的东西,说一声“我们能做”就接下了订单。但是,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出发,全员共同努力,费尽心血,最终做出产品,如期交货。

但是,一天接一天持续这样的挑战,让京瓷成了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不仅确立了精密陶瓷作为工业材料的重要地位,而且让它发展成为具有几万亿日元规模的产业领域。同时,还以培育的精密陶瓷技术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现在从材料到零部件、机器,以至服务,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宏大的事业。但在事业的根底下,起了关键作用的思维方式,就是“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

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还有一点,向着谁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新事物发起挑战,如果有勇无谋就会无果而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挑战的进程非常重要。作为领导人,我按照“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的程序,在创造性的领域内推进工作。

从创业时起,我顺应客户的需求,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方面不断思考新的课题。当我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归纳以后,我就会召集公司的干部,征求他们的意见。

这时候,有的人眼睛闪闪发光,点头称是;也有人不管我讲得如何热情洋溢,他们照样神情冷漠。后者往往是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很聪明的人。我倾注热情,谆谆相告,期望大家都能点头赞成,但是有的时候,那些态度冷淡的人会突然发言,说我的构想如何缺乏根据,如何脱离实际等。

我只是就隐藏着很大可能性的新的商业项目,谈了大体上的构想,并没有仔细地验证推敲,因为他的否定性意见,让我的热情和现场的气氛迅速冷却。这样一来,有可能开花结果的新商业项目的种子,未经发芽就告终了。这样的情形曾发生过几次。

聪明的人,正因为他们知识丰富但又一知半解,在遇到新课题时,总是在现有的常识范围内判断,得出否定性的结论。有过几次这样的经验之后,我在谈论新的构想时就不找那些头脑聪明的人商量,而是把那些愿意拥护我、能燃起我热情、爽快率真的人聚集起来讨论商谈。这种类型的人,对我谈的课题并无深入理解,却举双手赞成我的设想方案:“那很有意思,我们干吧!”这样一来,我的心情格外舒畅,构想越发拓展,梦想变得更为清晰。

我认为,挑战新事物并要获得成功,首先需要乐观地思考,这一点很重要。在成就新事业的过程中,可以预料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在构想阶段,必须抱着梦想和希望,相信事情“能成”,否则就不会产生挑战的勇气。所以,首先要采取超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很重要。

但是,事情就这么一直乐观下去,必然招致失败。在推敲具体计划阶段,必须彻底地思考分析所有条件,采取所谓“悲观”的态度,为此,就要召集那些头脑聪明、思考冷静周密的人。

我谈了大体的构想之后,他们会说“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接二连三举出各种不利条件。作为项目领导人,我会让他们列举所有的负面要素,逐条思考解决的方法,这样来重新拟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并因此提高了实现计划的可能性。

这样,把问题点都摆出来,反复进行模拟推敲,把计划做到完美无缺。然后,进入实行阶段,这时再换成乐观派的选手,以他们为主将计划向前推进。

在推进新事业时,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障碍,这时悲观失望,就无法把工作向前推进。不管发生何种问题,坚信一定能够解决,倾注热情,坚决推进计划,这种乐观型的人才,在实行阶段非常需要。

不断向新事物发起挑战,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为此,就像刚才所讲,在构想阶段,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总之要乐观;在制订计划时要彻底地冷静,就是采取悲观态度;在实行阶段,又要乐观,相信事情一定能成功。必须有这样一个程序,而统率这一过程的就是企业的领导人。

在竞争激化、各个企业的独创性受到审视的今天,不断挑战新事物并获得成功,这一条作为领导人的必要条件,今后将越来越重要。

4.获得众人的信任和尊敬

我认为,领导人必须获得集团所有人的信任和尊敬。

篷马车队由若干小组和家庭组成一支队伍,需要经过长达数月的旅行。在追求富裕的强烈愿望驱使之下,向西部挺进。在他们的队伍中,有脾气暴躁的人,有柔弱的女性和年幼的孩童,篷马车队的队长需要具备向心力,才能把各色人整合在一起,带领他们到达目的地。

在旅途中,篷马车队的队长要保证大家的粮食和饮水,要分配合理;在时而发生的争执中要做好调节,还要照顾病人和受伤者。总之,车队在旅途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要以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

为此,篷马车队的队长需要不断地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需要获得众人的信任和尊敬,需要具备优秀的资质。同时我认为,只有这样的队长才能统率篷马车队安全到达目的地。

有关领导人的这种资质,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写道:“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也就是说,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资质是,具备时时深入思考事物本质的厚重的性格。我认为,篷马车队的队长就是具备这种资质的领导人。

吕新吾还说:“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这是说,“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然而在现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具备吕新吾所说的第三等资质,即聪明才辩的人被选为领导人的现象非常普遍。不错,这样的人才,用好他们的能力,也能够对组织做出贡献。但是,他们却未必能赢得部下和客户的信任和尊敬,未必能成为真正的领导人。

有时候,一个组织发生内斗,融洽的关系就此瓦解。集团内部这种不协调的背景,我认为,就是因为起用的领导人只具备第三等的资质。一个组织要健康地成长和发展,集团内部的协调融洽必不可少。为此,具备吕新吾所说的第一等资质、能得到众人信任和尊敬的领导人必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