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散文 > 卓越企业的经营手法 > 为了打造筋肉坚实的企业体质(三)——采用售价还原成本法

为了打造筋肉坚实的企业体质(三)——采用售价还原成本法




第三个例子指的是采用售价还原成本法。

所谓售价还原成本法是指,“算出商品群的成本率,用这个成本率乘以期末的卖价,用于盘点资产时评价产品成本的倒算方法。这种思考来自成本叠加方法的反思考”。关于这个算法背后我的思维方式,我引用《稻盛和夫的实学》(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内容。

因为我认为“定价即经营”,所以京瓷对每一种产品的定价都注入了心血,非常认真。同时千方百计在这个售价上用最小的费用做出令客户满意的、完美无缺的产品。利润不过是这种努力产生的结果。我认为这才是经营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的售价和成本不可能一成不变。

基于这种观点经营企业,我们不采用标准成本计算法,即不采用过去已经支付的累计的成本来评估半成品和成品的价值,而着眼于售价,采用售价还原成本法来评估半成品和成品的价值。

听了今天这个发言,让我想起了在京瓷上市期间,指导我们的审计法人,已故的注册会计师宫村久治先生。京瓷上市的时候,都市银行介绍来自京都的注册会计师宫村先生指导我们上市,他最先遇到的就是售价还原成本法。

在注册会计师业界中具有相当权威的宫村先生,看了京瓷用售价还原成本法进行库存评价后,这么说:

“我知道稻盛先生是个会计的门外汉,所以必须明确指出,没有哪家公司使用售价还原成本法,这是小微企业使用的简便方法。作为一家准备上市的企业,又是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必须使用标准成本方式。”

针对上述讲话,我的回答是:“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不使用标准成本法,而采用售价还原成本法。”

和宫村先生就这个话题谈了数小时。那时我强烈坚持,在宫村先生没有接受的情况下依然采用售价还原成本法。但是事后,理解了京瓷售价还原成本法精妙之处的宫村先生说:“京瓷的方法确实了不起。做惯了标准成本方式的人无法体会。”他赞不绝口。他这种表态在注册会计师中也很罕见,异乎寻常。

“京瓷堂堂正正地用售价还原成本法吧。无论哪个国家的会计师指责,我都可以充分有力地答复他们。”此时,我想起了挺着胸膛、振振有词的宫村先生的模样。



追求企业的理想状态


我在几年前,就对以京瓷会长、社长为首的京瓷员工说:“以京瓷哲学为基础,用出色的京瓷会计学,以及阿米巴分部门独立核算制度,打造一家理想型的公司‘The·company’。”一谈到京瓷,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说:“那才是一家符合理想的公司!”我们就要以此为目标,公司内部把“瞄准The·company”作为大家共同的口号。

正因为我自己以及京瓷都以此为目标,所以当听到今天发言的塾生作为会计师,针对京瓷的财务报表以“漂亮”一词做出评价,我就感到非常开心。

我希望大家也能学习我的会计学。希望大家一起切磋钻研,将企业经营得更加出色。

要点



用了“京瓷的财务报表漂亮”这一表述,就如同当我们看到身材匀称、容貌秀丽的美女时,我们只是单纯地感觉到漂亮。但是,真正能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漂亮”的,是我们从那个人身上看到的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那种美丽。



资产负债表表达企业的健康状况。人通过照X光片,可以知道是因为骨头有问题造成了腿部行动不便,或者是内脏的疾病造成人患病。与此同理,通过看资产负债表左右的平衡情况,可以知道企业的经营状态。



按法定年限进行折旧处理的东西也要加快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为公司资产的减少。但是,数字背后的思维方式,即从企业健全性的角度,看到的是“漂亮”。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行业,购买的设备很可能在仅使用3年后就变得落后。因此,提前折旧是必要的,加速折旧有好处。极端来说,法定折旧年限是10年的东西5年折旧结束的话,5年后这个机械就是无成本使用了。使用无成本设备就能使收益上升。如果能加快折旧的话,后面就能带来较大的收益。



做出的产品究竟卖价是多少谁都保证不了。如果不能卖掉的话,这些陶瓷不能用于他处,与没有价值的石块一样。所以,尽可能在进行库存评价时将库存评价为0。从这样的思维方式中衍生出了“陶瓷石块论”。



京瓷对每一种产品的定价都注入了心血,非常认真。同时千方百计在这个售价上用最小的费用做出令客户满意的完美无缺的产品。利润不过是这种努力产生的结果。我认为这才是经营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的售价和成本不可能一成不变。基于这种观点经营企业,我们不采用标准成本计算法,即不采用过去已经支付的累计的成本来评估半成品和成品的价值,而着眼于售价,采用售价还原成本法来评估半成品和成品的价值。



解读《稻盛和夫的实学》:依据原理原则,追究事物本质


在“鹿儿岛大学京瓷经营讲座”上的讲演——2002年12月11日、2003年7月7日

“鹿儿岛大学京瓷经营讲座”是作为京瓷社会贡献的一环,在稻盛的母校鹿儿岛大学举办的公益讲座。从2002年开始,稻盛以工学部学生为主要对象,针对1998年出版的《稻盛和夫的实学》一书进行解读。

在讲课中,稻盛列举企业、家庭、政府的各种具体事例,说明了不为常识束缚,遵循原理原则追究会计本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