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传 > 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人

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人




令马化腾沉迷其中的惠多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它只是信息化革命早期的一种雏形,显然没有成为主流模式,汹涌的潮流只是在这里转了一个弯,然后以更凶猛的态势向陌生的方向冲刷而去。一切坚硬的都将烟消云散。

就在马化腾接触惠多网的1994年,在遥远的美国,两位天才少年用无畏的牙齿咬破了网络经济的坚硬“蛋壳”。

28.8K的高速调制解调器被研制了出来,它可以每秒钟传输3KB文件,与马化腾同样出生于1971年的马克·安德森开发出UNIX版的Mosaic网络浏览器,与此同时,个人电脑的Windows系统也日趋成熟,这些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已足以引爆一场网络革命。

就在1994年4月,斯坦福大学的华裔学生杨致远发明了最早的网站搜索软件,他放弃即将获得的博士学位,在一个拖车里建立了雅虎公司,英文名为“Yahoo!”。一个前所未见的网络商业时代到来了。同年9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媒体研究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出了《数字化生存》,在这本让他名闻天下的著作中,他大胆地提出“整个社会建构的基本要素将发生变化”“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质性的世界突然向虚拟性转向,通过电子流的方式,知识、信息及商品制造与销售将可能实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从1995年到1996年,互联网世界进入了一个令人炫目的地震期。

1995年5月,美国公司Sun  Microsystems开发了Java程序技术,万维网的图像语音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同年8月9日,由马克·安德森参与创建的网景通信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8美元,当日收盘价便达每股58.5美元,市值达到27亿美元。《华尔街日报》评论说,通用公司花了43年才达到的目标,网景只花了“大约1分钟”。网景在浏览器市场的表现严重威胁到了微软的行业地位。

1996年4月12日,杨致远的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一日之内,股价从13美元暴涨到43美元,一跃而成为市值高达8.5亿美元的新巨人。雅虎确立了一种基于搜索的门户网站模式,它深远地影响了互联网的技术和商业应用走向。

在东方,无论是马克·安德森、杨致远的崛起,还是尼葛洛庞帝的预言,听上去都是那么遥不可及。不过,对互联网经济的尝试还是悄然地起步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近到了呼吸相闻的地步。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in  China”。同年9月,中国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电信总局将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两条64K专线,一条在北京,另一条在上海。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建设由此开始启动。

这些在当时看来一点都不起眼的举措,日后都被视为具有“创世纪”般的意义,它们意味着一种比惠多网更有技术和商业前景的网络模式正在出现。

1995年4月,马化腾在深圳接待了一位叫丁磊的浙江宁波人。丁磊的身材与马化腾差不多,都有一米八左右,更巧的是,他们都出生于1971年的10月。与马化腾的俊秀长相不同,丁磊有一双鼠标般灵活的小眼睛,生着一张玩世不恭的脸。

作为惠多网深圳站的站长,马化腾有义务接待南漂到深圳的惠多网网友。而此时的丁磊正是一位迷茫的无业青年。他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主修微波通信专业,辅修计算机。这是一位对电脑有狂热爱好和超人直觉力的技术天才,而且从一开始就打算办一家属于自己的电脑企业。在大学同学录上,有同学给他留言,“希望丁磊早日实现拥有自己的电脑公司的愿望”。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宁波的电信局当一名工程师,在机房里,他成为惠多网最早期的前100名用户之一。与马化腾不同,他没有开一个自己的站点,而是利用电信局免费的线路资源,成为一个“中继器”,帮助各地的网友交换信包。也正是在那时,他知道了深圳的马化腾。

到1995年的春天,丁磊终于再也无法忍受平淡而乏味的生活,他决定“开除自己”。这一想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决,“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但有没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将是人生成败的一个分水岭”。他孤身一人跑到热浪滚滚的南方,到处乱逛,拜访了几位网上已十分熟稔却从未见过面的网友,他想看看他们到底长什么样,有什么稀奇的想法。在深圳,他遇到了同样焦躁而找不到方向的小马站长。这年5月,丁磊加盟了一家美国数据库软件公司Sybase的广州分公司,成为一名技术支持工程师。

正当技术员出身的马化腾与丁磊在南方茫然对望的时候,一些看上去与信息产业毫无专业关系的人手忙脚乱地踢开了一片新天地。

就在那年4月,一个叫马云的31岁大学外语教师在浙江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它于5月正式上线,自称是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马云想要创造一个面向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赚钱的方法是鼓动企业把自己的商业信息挂到网上。

5月,学应用化学出身的张树新与丈夫在北京创立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时空”宣称是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互联网络上走一遭”。在中国互联网的青葱时期,瀛海威扮演了一个启蒙者和领跑者的角色,它是第一个形成了公众品牌效应的网络公司。张树新在中关村白颐路(现称中关村大街——编者注)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块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它被很多人当成了路标。

7月,已经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朝阳碰到同校的尼葛洛庞帝,一下子被互联网迷住了。他决定放弃当一个“李政道式的物理学家”的理想,投身于更让人激动的“数字化生存”。在尼葛洛庞帝的协助下,张朝阳融到了100万美元,于这年年底回到北京,想做一个叫中国在线(China  Online)的项目。

日后证明,马云等人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尽管他们将遭遇种种挫折,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走到了成功的终点。

进入1996年之后,随着华裔青年杨致远在美国的巨大成功,雅虎模式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就在雅虎上市的一个月后,1996年5月,发明了“中文之星”汉字输入法的王志东开通了四通利方网站(srsnet)。而一直为找不到网站模式而苦恼的张朝阳则决定完全照搬雅虎,他请人开发中文搜索引擎,起名“搜狐”,像极了雅虎的“表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