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传 > “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




从1996年的下半年开始,内秀喜静、一向与同学走动不多的马化腾经常跟张志东泡在一起。

在几位腾讯创始人中,张志东是唯一的宝安本地人,自称“土著”。张家祖辈在农村耕读,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有一亩多田,种点花生和甘蔗,“那时候的深圳就是几个小渔村,很贫穷也很安静,我们天天赤脚在沙地上比赛滚自行车圈或甩烟片”。他的父亲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读的是工程物理,毕业后,先是分在武汉,后来调回广州。他的母亲是一位教师,生下了三个孩子,前两个是儿子,第三个是女儿。张志东排行第二,上有兄,下有妹,是一个从小就被呵护大的孩子。腾讯最早招进来的程序员之一李海翔曾在张志东家借住过两个月,他“揭发”说:“张志东不但不会烧饭,连家里的洗衣机也不会用,衣服都是妹妹帮着洗。有一回,他妹妹出去旅游,我们两个像流浪儿一样过了好几天。”张志东的父亲一直想把一家人从乡下调进广州城,却没有办成,后来索性也就回到了家乡。

大学时期,张志东与马化腾同班,不过关系却不太密切。“我跟他不是一个寝室的,他在701,我在725,在楼道里隔几间房间。”回忆那时的马化腾,张志东的印象是:“他的毅力挺好的,早上经常绕着学校跑一圈,应该跑了蛮长时间的,我也跑了一阵,后来没坚持住。”张志东不喜欢运动,他痴迷围棋和象棋。

本科毕业后,张志东到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究生,那是中国南部最好的工科大学。在几个创始人中,张志东的计算机算法技术是最好的。他个子不高,外表憨实,甚至有些木讷,与那个“冬瓜”的绰号很吻合。他总是在那里微笑,不过内心却坚毅、敏感。也许是家境稍好的原因,张志东从小对物质没有太多要求,即便在腾讯上市、成为亿万富豪之后,他在很长的时间里开的仍是一辆并不奢华的宝来轿车。

1996年9月,读完研究生后,张志东回到深圳,进入了马化腾曾经实习过的黎明网络公司。他被分在一个专门为电信企业服务的小项目组里,负责给一家寻呼台提供网络服务。就是在那时,他遇到了三年没有联系的同班同学马化腾。

这是一个十分戏剧性的情景:张志东发现这家公司的一台服务器经常莫名其妙地死机,经过分析,应该是有黑客入侵。他通过一些异常的访问日志调查来源,很快追索到了IP地址来自罗湖区的润迅公司。在记忆中,他唯一认识的润迅人就只有马化腾,而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是机房里出了名的病毒高手。于是,他拎起电话就拨给了马化腾。

“这是你干的事吧?”他用不疾不徐的语气直接问。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阵熟悉的呵呵笑声:“我就是来试试你的水平。”

马化腾提出见面,约的地点是在黎明网络公司附近的名典咖啡馆,这是华强北一带非常出名的程序员聚集地,灯光昏暗,人声鼎沸,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在那里密谋着他们青涩的梦想。就这样,老同学又走到了一起,在后来的一年多里,他们经常在周末见见面,聊聊天,发生在互联网世界里的种种新闻让他们嗅到了暴风雨即将来袭的气息,他们像海边的两根芦苇一样兴奋不已。

对于此时的马化腾来说,尽管北方的张树新、王志东以及张朝阳等人的动静让他颇为羡慕,可是真正刺激到他的,却是那个不久前刚刚接待过的惠多网网友,来自宁波的同龄人。

丁磊在Sybase上班一年后,又跳槽到了一家叫飞捷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他在那里用火鸟程序搭了一个基于公众互联网的BBS系统,从此告别了相对小众的惠多网,也告别了马化腾。在这时,他留意到了一项互联网的新动向:1996年7月,美国人杰克·史密斯推出了免费电子邮件系统Hotmail;一年后,比尔·盖茨以4亿美元将之收购,并把它运行于微软的Windows平台上。丁磊敏锐地意识到,电子邮箱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互联网基础服务。他拿出全部的50万元积蓄,悄悄注册成立了仅有三名员工的网易公司,然后与华南理工大学的二年级学生陈磊华一起,开发出了第一款中文免费电子邮箱系统。

这个发明让丁磊成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个真正赚到真金白银的创业者,他把这个邮箱系统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州电信旗下的飞华网,之后,全国各地电信公司开办的网站——当时大多叫作“信息港”,比如北京信息港、成都信息港——纷纷向他采购。丁磊凭借每套售价10万美元,很快成了一个声名鹊起的百万富翁。

丁磊的故事让小马站长再也坐不住了,他对我回忆说:“我在润迅的时候也曾想到要开发邮箱系统,但是晚了,也没有人支持我,就我一个人在做。丁磊搞出来了,也成立了公司。应该说我受他的影响,就觉得互联网好像也是有机会创业的,所以也想做些什么事情。”

1998年春节后的某一天,马化腾约张志东聊天,在润迅公司所在的金威大厦附近的一间咖啡店里,他突然对张志东说:“我们一起办一家企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