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传 > 第8章 战MSN:荣誉与命运

第8章 战MSN:荣誉与命运




出于战略上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往往不是不堪一击的小公司,而是最强劲的对手。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写给儿子的信》

创新永远是遭遇的结果。

——郭士纳(前IBM董事长)



MSN来了


2004年8月,在微软公司总部已经工作了9年的熊明华受命回到中国,组建MSN中国研发中心,他决定把基地建在上海。几乎同时,微软在北京组建MSN中国市场中心,负责人为中国区员工、已有10年服务经历的罗川。这意味着腾讯历史上最重量级的敌人出现了。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有关MSN即将进入中国的消息甚嚣尘上。与大张旗鼓的网易、新浪等不同,微软一直没有专门的MSN中国运营团队,可是它的用户数却是网易的3倍。来自调查机构易观国际的数据表明,2005年,在没有任何宣传和本地化支持的情况下,MSN在中国即时通信的市场份额为10.58%,虽然离QQ77.8%的份额相距甚远,但已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即时通信软件。

更重要的是,在约2000万商务人士用户中,腾讯用户约950万人,占47%,MSN用户约1075万人,占53%,其中在过去的两年里,MSN新增的用户有95%来自腾讯QQ流失的用户。当这些数据被报告到微软总部时,美国人大吃一惊,在罗川等中国区员工的一力主导下,微软做出了将MSN业务独立出来、实施本土化运营的决策。

1965年出生的熊明华是微软MSN业务部门最资深的华人产品经理。他早年在一家台湾人创办的软件公司工作,从事Windows汉化技术的开发,是一位拥有实战经验的设备驱动程序专家,用民间的话说,是开发病毒软件的专家。去美国后,他先在IBM工作,1996年加入微软,彼时,比尔·盖茨正发动对网景的攻击,熊明华在IE浏览器部门担任产品经理,参与了IE3.5到IE5.0的版本开发,“目睹了微软如何‘绞杀’网景的全过程”。1999年,熊明华又进入视窗部门,参与了Windows  2000和MSN的开发。“2001年以后,我的期权到期了,便想退休或者回到中国创业。”此后,他经常回国,到联想、方正等公司交流访谈,担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并出版了《软件开发的科学与艺术》和《软件开发过程与案例》两本专业书籍。在一次授课时,台下的学员中便有任宇昕和吴宵光。

熊明华回到上海的两周后,张志东便通过朋友找到了他。

黄昏时,他们在东平路、衡山路交界的藏陇坊餐厅见面,张志东随身带来了两瓶红酒。他们聊了四五个小时,张志东对技术的娴熟给熊明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临告别时,张志东直接问熊明华:“你愿意加入腾讯吗?”

这只是两军开战前的一个小细节。对张志东的邀请,熊明华一笑置之。“在当时,MSN的眼中并没有假想敌。我们没有把QQ当回事,它的UI(界面设计)做得太烂了,软件开发水平也不高。”熊明华很快组建起一支30多人的研发团队。

随同熊明华从西雅图回国、后来转投腾讯的郑志昊回忆过一个细节:“我们去大学招聘大学生,在每一个招聘现场都被围死,乌压压的都是人,简历堆成了山,他们看见微软的人就好像看见了神一样,把我们彻底吓坏了。”一年多后,跳槽到腾讯的郑志昊再去校园招聘学生,“几乎没有一个TOP10的学生愿意来腾讯。我们根本招不到最优秀的人才。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腾讯是用‘二流’乃至‘三流’的人才,在与微软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