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传 > 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

2005年:中国人统治中国互联网




如果说在2002年互联网泡沫之后,中国公司走上了一条与美国同行完全不同的商业运营之路的话,那么,到3年后的2005年左右,他们的努力在本土市场上得到了检验,在几乎所有的细分领域里,如C2C(Customer  to  Consumer)、B2C(Business  to  Customer)、网上书店、搜索、邮箱、游戏、新闻门户等等,中国公司几乎完胜所有的美国竞争对手,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战胜MSN,仅仅是其中一例。

eBay与淘宝:2003年3月,在北美一家独大的eBay以1.5亿美元收购当时中国最大的在线交易社区易趣网,由此进入C2C市场。几乎同时,马云创办淘宝网,两者爆发对抗性竞争。eBay很快陷入内部斗争,两个创业者相继离开,而淘宝网则以坚决的免费战略和野蛮的窗口弹出技术,硬生生地从eBay手中夺走越来越多的客户。到2005年年底,淘宝已抢走57%的市场份额,并从此再没有给过eBay翻身的机会。

亚马逊与当当:惊人相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B2C领域。2004年前后,当当网与卓越网平分中国的网上图书市场,到8月,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网。卓越亚马逊一改之前只做精品图书和音像制品的经营策略,试图移植亚马逊“大而全”的售货模式,导致经营成本大增,创业团队及80%的卓越员工陆续离职。在其后几年里,当当在图书领域的市场份额3倍于卓越亚马逊,而后者在拿手的信息家电(3C商品)上竟也毫无建树,被京东商城抢去了几乎所有的市场。

谷歌与百度:1973年出生的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比李彦宏要小5岁,不过谷歌的创建却比百度要早16个月。谷歌的营业收入来自网络广告,其中关键词广告,即根据受众的浏览或搜索历史将广告推送到特定人群眼前为其核心技术,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却遭到冷遇。2001年9月,百度推出了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即由企业为自己的网页出资购买排名,按点击次数计费,李彦宏为此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区域代理网络,有超过20万人直接或间接为百度服务。百度的这一做法因涉嫌干扰搜索的公正性而饱受争议,然而在商业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谷歌搜索于2005年8月正式进入中国,一直到2010年被迫离开,一直未实现对百度的赶超。

Hotmail与网易邮箱:微软的Hotmail曾经是所有中国从事电子邮箱业务的公司的标杆,可是,它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过较大的市场份额,丁磊的网易邮箱长期坚持技术优化和免费升级的策略,使得Hotmail无法找到实现盈利的机会。

在所有的美国公司中,处境最为不堪的是雅虎。因其创办人拥有华裔血统的关系,雅虎早在1998年5月就开通了中文雅虎,提出“找到任何事,沟通所有人”的宣传口号,它一度是排名第一的中文门户网站,几乎所有新闻门户都以学习雅虎为目标。可是很快,它就因对新闻事件的反应迟缓和模糊不清的定位而被用户抛弃,它在门户、邮箱、搜索和即时通信工具上都有涉猎,可是无一可以挤进前三。杨致远在中国的最大收获是,与孙正义一起投资了面相奇特的马云。到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宣布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

上述这些案例,构成了一个“整体性事件”,并十分清晰地表明,当互联网经济进入马化腾所指出的“服务和用户驱动”的阶段之后,区域性的文化、消费及政策特征成为企业竞争的首要考量指标,而在这一方面,用筷子吃米饭、呼吸着乡土的空气长大的黄皮肤本地人当然比远道而来的美国人或欧洲人更有优势。生产安踏牌运动鞋的丁志忠曾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中美企业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不同理解,他说:“耐克、阿迪达斯的篮球鞋主要是在塑胶地板上穿,弹性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安踏的消费者只有1%能在塑胶地板上打球,其他都是在水泥地上。安踏更关心的是,在水泥地上打球的孩子如何才能不扭脚。”丁志忠的这段话,用于互联网产业也非常“合脚”。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人对美国模式顶礼膜拜、亦步亦趋,然而到2005年以后,在每年数以百计的互联网论坛上,已很少能见到对中国市场指手画脚的美国人,他们讲趋势和技术还可以,一旦说到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大家都会抿嘴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