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管理法 > 后记



1944年,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完成了《动物庄园》的写作。在这本经典之作中,有一匹叫“Boxer”(布克瑟)的马,它每天勤恳地工作,仿佛不知疲倦,能够完成许多动物无法完成的事情。尽管它不聪明,但它身材高大,吃苦耐劳,拥有坚毅的品质,责任心极强。为此,布克瑟获得了许多动物的尊敬,它感觉十分光荣。

它每天最早起床,最晚收工,它干的都是最辛苦的活;即便脚受了重伤,布克瑟仍咬牙坚持工作,从不叫苦。布克瑟的辛勤工作并没有换来美好的退休生活,它在工作中倒下了,最终被卖给了屠宰场,遭人屠杀送命。

布克瑟的命运是悲惨的,催人泪下,它的工作精神自然令人感动,加深了人们对它的同情之心。如果抛开其他原因,仅从工作本身来讲,布克瑟真的做得对吗?它的悲剧根源在于无法看清自己为之卖命的权力阶层。它一直在盲目地工作,消耗了自己的生命。

在现代社会,几乎看不到像布克瑟这样的工作者。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能够明辨是非,区分利弊。人们可以很辛苦地工作,但绝不会无缘无故地拼命工作。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工作哲学:理解工作的意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就能度过幸福的人生。其中,理解工作摆在了第一位,然后才是用正确的方法投入工作。

这样的工作理念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不是“我工作就是为了有一天不工作”,它应当有更深层的意义。如非这样,那些休产假的妈妈们就不会吵着要回单位上班了。

在大多数人能够解决温饱的环境里,人们对工作有了更高级的追求。首先,工作可以使人快乐。不管你是否承认,我相信任何工作中的人都有那么一刻产生过愉悦感,或许是完成了一个艰难的项目,或许是受到了领导的赞扬,或许是得到了行业荣誉……这些快乐是属于工作的。

还有自由。有人认为工作是一种束缚,那些天天幻想着不用工作,每天游山玩水的人,其实内心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工作,内心会产生空虚感,更别说没有工作就无法获得金钱收入,陷入生存危机的状况了。那些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很少有人会选择不再工作,反而他们早已将工作融入了生活之中。

更幸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的理由又增加了一项,即创造价值。人是一种具有传承观念的动物,总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什么。古人说的“名垂青史”便是一种传承思想的表现。而那些在工作中创造价值的人,更容易被后人记住。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了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这段话曾在革命岁月激励过无数有志之士,他们为了解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革命的胜利。

如今,和平世界里的工作者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天冷的时候有暖气,天热的时候有冷气。环境变得舒适安逸了,并不意味着停止创造价值,人们仍然追求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以及更高的社会价值。

现代人不愿承认的事实是——我们其实是喜欢工作的。如果不是这样,本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稻盛和夫先生所著的《干法》《活法》也不会受到读者的追捧。人们热爱工作,或者说想要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才会创造出一些特别的办法,才会想要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美籍亚裔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安吉拉・李・杜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培养一个人毅力的最好的方式叫作“成长型思维模式”。她在TED演讲中说:“斯坦福大学的卡洛・杜威克(Carol  Dweck)提出过一个观点,他相信,人的学习能力是可变的,它随着你的努力程度而变化。当人遇到挑战和失败的时候,反而更会坚持下去。因为他们认为,失败不会是恒久的。”

这段话同样可以解释,人们在工作中的冲劲和毅力来自于对改变现状的渴望。人们相信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才会不断挑战,不断做出改变。在大家攻克难题的时候,如果发现并学会了一种好的方法,自然会为之折服。

除了更高效地工作之外,人们学习工作法还为了创造组织文化,或者融入组织文化。从技巧层面来讲,每一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工作法。从根源来讲,这些不同的方式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实际上,工作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腾讯的工作法在腾讯的土壤很有效,拿到其他公司未必如此。

在本书中,我们讲到了一些腾讯工作法的具体做法,但仅供读者参考。在适宜的环境中,相信这些做法会发光发亮,甚至产生惊喜。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在研究腾讯工作法的同时,我们也尝试借鉴学习了一些方法,比如腾讯最为有名的邮件工作法。

2017年3月20日,我给公司员工们发了这样一封邮件,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很高兴又能发现我们日常中的一些问题,并能够引发思考,抛出来让大家共同成长。我贯彻邮件文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腾讯的马化腾从公司建立那天开始就要贯彻邮件文化,直到今天,我才对邮件文化进行了一番梳理:

首先说说,我们喜欢电话、喜欢微信、喜欢QQ沟通,我想,原因有很多种:1.很快,一件事很快就通知到了;2.需要回馈,电话里就知道对方怎样回答了,给了指令了;3.大家很懒,写邮件的话很累;4.不想留下证据,很多话不方便用文字写出来……

但实际上,不用邮件,不写出来,弊端很多。除了我们之间想聊聊天、谈谈心以外,如果你习惯用社交工具和通信工具来做工作上的事情,容易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问题。

1.信息漏斗。我告诉你一件事,让你告诉别人如何如何办,你能听懂的肯定不是100%,你再转达出去,又减少了一部分信息,到最后执行的时候,可能就是完全错误的。

2.无助于思考力的锻炼。打电话省事,写邮件要思考,要有逻辑,要提出问题,再提解决方案。打电话、发信息都不用思考,直接告诉对方发生什么事情了,问怎么办。但是写邮件,你总不能只写一句话:“某某人问我们能不能合作……你说怎么办?”

3.没有逻辑。说话这种沟通方式,除了在谈判中要讲究逻辑,日常社交中是不讲逻辑的。所以,如果大家习惯用这种方式去讲工作,久而久之,就失去了逻辑的训练。你的思考中没有逻辑这个概念了,最后会压根就没有逻辑思维。

4.不利于人际关系。如果发邮件抱怨工作,起码要有理有据,但打电话不用,一通牢骚就行。

5.时间过去了容易忘。

6.没有证据,不方便查询。

……

综合以上问题,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在公司中沟通的最好工具,就是邮件,核心原因有三个:

1.工作中的问题以邮件解决,在写的时候,你就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文字能力、逻辑能力等。

2.培养大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杜绝出现什么问题就直接把问题踢出去,让别人解答。发邮件毕竟是一个正式的动作,发之前会想想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够处理,如果能够处理,就不需要再请示别人了。

3.材料有保存至关重要。

我们公司的文化,就是吸收先进理念让自身不断卓越的文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强者,让公司成为强者聚集的地方。以后,公司必须贯彻邮件文化,我有几个要求:

1.管理层对大家的邮件处理期限是当天,如果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最好是发邮件,并发微信确认收件。同事之间也要养成这个习惯。

2.邮件必须当天回复,有条件的话,半天内回复。

3.遇到紧急的事情,发邮件的同时,还要打电话沟通。重要的事情,不能只有电话沟通,必须有邮件说明。

4.工作中的困难,用邮件去请求帮助。公司中的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义务;当别人对你的工作提供帮助时,发正式邮件表示感谢。

5.每人写周报,以邮件形式发给上级领导。



这封邮件发出5个月后,公司内部基本适应了邮件工作法。意料之中的是,通过邮件的来往,任务安排、责任划分明确了许多;员工的工作逻辑有了较大提升,减少了对管理层的依赖;公司形象得到了规范。

而邮件工作法还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惊喜。在邮件周报记录中,员工可以及时地总结业务经验和感受,提出对公司发展的意见或者对个人发展的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记录了自己的点滴成长,而及时的总结能让他们防止下一次犯错。

同时,对于公司来说,邮件沟通能够及时获知员工的动态。每次读完周报,我也会给所有人发送一份邮件,内容包括公司管理、组织文化、业务分析等各个方面。大家能够感受到,邮件无形中成了一种情感纽带。大家在邮件中相互激励,也可以尖锐地提出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等等。

从推行的初步结果来看,邮件工作法在我所在的企业可以融合并推广。尽管发送邮件的方式和腾讯相似,但在具体的内容细节上和腾讯内部有诸多不同。在此,仅作为个例与读者分享一种工作法的借鉴与应用。

工作法不仅是形式和技巧的总结学习,更应当是思维的启发。从腾讯的工作法中,如果能够捕捉到一两种好的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