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连环追问法

连环追问法




运用连环追问法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是实践第一性原理的最佳方式。使用它有两类好处:

通过对问题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发现表面问题背后的真正问题到底是什么;

通过对人的连环追问,我们能弄清楚人们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先来看第一类,对问题的连环追问。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现存于眼前的所有行业、组织、解决方案、设计模式等,统统都不是本来、天然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它们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凝聚了很多前人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所以,回顾并深入理解这些思路和实践经验就是产品设计的基础。我们可以试着提出下面的问题来厘清过去设计者的思路和发现新问题:

Q1:他们当时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Q2:这种设计基于当时的何种前提条件?

Q3:所有前提条件直至现在都还保持不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

Q4: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吗?

接着,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些某种程度上已成定式的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是问题的唯一解决路径。尤其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迁、技术变革,解决同一个“元问题”的最佳方案有可能已悄然改变。

例如,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成功运用了这一思维方式,将特斯拉汽车电池组原来高达每千瓦时600美元的成本,缩减到了每千瓦时80美元。

如果试着模拟马斯克和特斯拉同事的对话,大概会是这样的:

Q1: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成本为什么不能再降低呢?

A1:因为各个组成部分的成本都似乎不能再降低了。

Q2:那么电动汽车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A2:电池、电机、电控……

(进行分组追问,以电池组的追问为例)

Q3:电池的构成材料都是些什么?

A3:电池是由碳、镍、铝、其他用于分离的聚合物以及一个金属罐构成的。

Q4:这些材料在伦敦金属交易现货市场的价格如何?

A4:在现货市场的价格只有现在电池组的十分之一左右。

Q5: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自己改进电池组,使它的价格降下来呢?

A5:看来我们可以试试!

一旦抛开“别人”和“过去”这些参照物,另一种可能就自然浮现了。

再来说说第二类,对人的追问。

古希腊最智慧的哲人苏格拉底就把对人的连环追问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记载了大段大段苏格拉底和众人对话的内容。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苏格拉底与人沟通的模式是完全顺着对方的想法步步深入下去的。他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肯定——“Yes”和询问——“Why”,不断探询、确认对方的观点,进而彻底了解到那些隐于源头的想法。

苏格拉底为我们示范了对人运用连环追问法的前提:我们需要发自内心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提问的方法,也被称为“助产式”提问法。

产品设计者在工作中也常用这种方法来确认用户的真实需求。在搜集用户反馈时,用户会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去提出很多的意见和建议,这时如何理解问题的本质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往往无法通过连环追问法直接确认用户最本质的需求,这就像马车时代的用户不可能提出想要一辆汽车的诉求,而是会表达为需要一匹更快的马——事实上用户想要的无疑是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通过连环追问,你能够搜集到的用户反馈质量是不同的,但它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到用户提出某种需要背后的真实动机。要特别珍视“无法理解用户动机”的情况,因为这往往藏着被我们忽略掉的某种使用场景。

过去我担任QQ同步助手的产品经理时,曾有一个用户的反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们正针对产品的新版本进行设计,尝试将云端保存的通讯录与手机本地通讯录保持一致。但是我们发现,有些用户并不想要云端备份的通讯录和手机本地的通讯录一模一样。于是,针对这一类型的用户反馈,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沟通,下面大致还原这一沟通过程:

Q1:为什么你认为备份的通讯录和手机里的保持一致是无法接受的呢?

A1:因为我备份就是为了让云端的通讯录尽可能全,不然我干吗要备份?

Q2:好的,我理解你的意思是手机里存的联系人要比云端通讯录更少、更精简,这样用起来才觉得方便,对吗?

A2:是的。

Q3:为什么这样更好用呢?因为通讯录联系人太多了吗?还是出于其他的考虑呢?

A3:是的。我是做大客户销售的。第一,我不希望手机通讯录一打开所有客户资料都能看到;其次,我存的联系人数量很多,但有些人我联系的频率极低,只希望有个备份,不希望他们一直驻留在我手机里。

Q4:好的,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有一部分通讯录资料你不想让它显示在手机里;但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偶尔)可以快捷地把它们找回来。

A4:是的,想找的时候通过你们软件能看到就行。

通过这样一番追问,我们了解到了用户的真实意图,并将这一特殊情况纳入到后续设计之中。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的需求并不是都要充分满足的,后续我们会进一步分析需求取舍的问题。

而这里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在全面了解用户需求时,运用第一性原理,站在用户立场上进行追问,往往能获得比较深入的洞察。我们只有先足够全面地“看到”用户的各种需求,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取舍。

全面“看到”,是通往解决方案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