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三节 抽象思维:大圣的火眼金睛

第三节 抽象思维:大圣的火眼金睛




白痴与上帝


记得小时候,娱乐项目不像如今这么丰富,电视剧和游戏的种类都很有限,扳着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那时候,电视剧《西游记》和电玩游戏《超级玛丽》占据了很多80后的娱乐时光。

每当看《西游记》到“三打白骨精”那集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恨得牙痒痒,冒出类似这样想法:唐僧这和尚怎么能蠢成那样,一次又一次地把妖精看成好人,逼走一心为他着想的孙悟空。不过转念一想,换成我们自己,应该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肉眼凡胎,不像孙悟空那样长了一对火眼金睛。没有这种神奇的“透视”功夫,谁又能一下子判断出站在眼前的人是妖精幻化出来的呢?

我们都是容易被表象迷惑的人。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一名卓越产品设计者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训练自己眼力的过程:从最开始只能看到一个产品的色彩形状、交互样式,感受它用起来是不是自然流畅、充满乐趣,到进一步觉察产品背后的隐形框架、交互路径,分析它是不是合理,直至最终抵达高度抽象后的产品骨骼、设计理念,看懂它切入的格局。产品人在实践中磨砺,最高境界就是拥有一对大圣的火眼金睛。

不过,要是真的修炼成了火眼金睛,却没法再像唐僧一样看待人和事物了,也挺糟糕的。就像看到一个美女,却总把她看成一具白骨,那该有多糟糕!透视力过度,退不回来,也就意味着没法用普通用户的观感看问题,也就把握不住用户本能层级的感受了。

这种状况最常发生在看待自己设计的产品时。产品相关的一切都来自于你的设计,你之于它,就像是上帝之于他的造物,因为太清楚它体内所有的“为什么”,也自然会生出一种别样的偏爱之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最好的状态大概是这样的: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骼,也能切换到“肉眼”模式看体验。这种在“设计专家型”视角和“白痴级用户”视角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在腾讯内部被认为是产品经理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如果这种能力足够强,跳出主观身份的速度就足够快速和彻底。它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你能很快认识到产品中的不足——并且,总能比别人更快发现那些隐蔽于自己产品中的缺陷。

Pony(马化腾的英文名)曾经提到,“一天发现一个问题,解决好,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在这句话里,发现问题是前提。某种程度上说,那些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认为自己的产品已经“挺好了”的产品设计者,也许还不足以被称为称职的设计者。



具象与抽象


那么,如何理解具象(即表象)和抽象间的区别,进而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看产品的眼力呢?

有一个特别的建议。当你搭乘飞机旅行的时候,请挑一个靠窗边的座位,在起飞过程中俯瞰大地并细心留意这一过程中的变化:原本特别清晰的屋顶、田地,会在飞机攀升的过程中不断变小、变模糊。不同屋顶、不同田地间清晰的边界线也会慢慢地消失,逐渐融为一体。随着你观察视角的不断升高,这种相近事物之间的“合并”会进行得越来越快。抽象看问题的方法就和这个升高视角的过程极其相似。

打开地图工具,把缩放比例调到不同的级别上,你也能获得类似的体验。

当将地图比例尺调为1:2000万时,城市看起来只是一个点,但在采用1:10万的比例尺时,城市是一个有着清晰边界线的区域。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类比似乎没什么用,毕竟产品可不是一张简单的地图。

别急,换个角度想想。在地图上,我们依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城市和区域呢?对,是它们所处的位置。我们会把位置相近的地方划到一起,会说东边这一块是哪儿,西边这一块又是哪儿。这样,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那些相近的位置就合并成了同一个点。

在产品中其实也一样,只不过我们的依据变了,从“位置”变成了“性质”。如果我们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合并到一类,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骨骼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因此,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先分类、再提升视角的过程。

举个例子,做线下零售或电子商务的朋友应该很熟悉这样几个概念:SPU(Standard  Product  Unit,标准化产品单元)、商品(京东叫product,淘宝叫item)和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

如果我们仔细体会这几个概念,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先简单解释一下它们的定义:如图,以京东商城为例,同款式的耐克跑步鞋是一个SPU,同型号的手机是一个SPU;而SKU则是一个产品的最小库存单位,直接反映了某个“唯一”的单品。如果颜色、尺码、内存等属性不同,都会定义为不同的SKU。商品则是介于SPU和SKU之间的一个概念,它是和卖家相关的。同一款产品,譬如荣耀V9,荣耀官方旗舰店会销售,其他很多手机专营店也会销售,存在多个卖家在卖这款商品。不过,由于不同卖家的SKU组合不一样——比如有些店铺有红色,有些店没有,所以商品是低于SPU而不是高于SPU的概念。

京东的SPU、商品与SKU示例图

不难发现,这三个概念的定义是按照类别层层细化的,产品特征越来越具体。商品是SPU按卖家分类的结果,SKU是进一步按属性分类的结果。而如果倒过来看,SKU到商品再到SPU又是一个层层聚合的过程,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如下图,其中,SKU是构成中最基础的元素。

电商的基础抽象层级图

不过,问题又来了,用抽象的视角去看,这对一个卖家或一个电商平台的产品设计者来说,有什么具体意义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它引导你去关注构成事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什么。基于最基本元素——电商产品中即SKU的思考和设计,将深刻影响整体的销售效果和平台格局。

运用前面提到的相对思维,正向和逆向地去思考层级之间的关系,如何分解?如何聚合?不同SKU具有的不同属性是什么?这些属性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或引发什么样的问题?在回答这些疑问的过程中,一些全新的思路也将自然涌现出来。

事实上,精明的商家一定会根据环境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SKU。好的SKU设计,就是运用数量有限的SKU,去实现高满意度的销售(当然销量也很重要,这和用户对所购产品的自然需求相关)。而没信心的表现,往往是把产品布得满满当当,不知道哪个好卖,数量众多的SKU堆积,最后却往往积压了一堆卖不出去的SKU。

从抽象思维的角度看,一个电商类产品和一个社交类的产品需要运用的产品思维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好的产品设计,就是运用数量有限的基础能力,去实现高满意度的功能(当然使用率频次也很重要,这和用户对产品的自然需求相关)。而没信心的表现,往往是只要和产品沾点边,就这个功能也做,那个功能也上,不知道哪个功能效果好,做了一堆功能,最后却发现很多功能用户根本就不会去用。

再举个例子,在腾讯QQ秀商城中,QQ秀虚拟物品的管理也存在着类似的思路。在内部,我们把所有最基础的服装、配饰,包括虚拟人物的眼睛、耳朵、发型等都叫作item或单品。它们是组成一套QQ秀最基础的元素。通过不同item的叠加,用户可以自由组合搭配出自己喜欢的QQ秀套装。同样的,腾讯内部运营的同事也会为用户提供现成的优质组合,我们把它们叫作“整套”。

QQ秀的item与整套图

那么,整套再往上抽象聚合会是什么呢?我们会把类似风格的整套聚合在一起归于同类,为它们打上诸如“假日旅途”“仲夏之梦”之类的风格化标签。如果再进一步聚合,不同风格的整套还可以通过内容主题的包装,汇集在同一个专题中向用户推荐。这和电商平台的运营思路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呢?

曾经的QQ秀红钻时尚特刊图

同样的,在音乐类应用中,还有一个功能也是运用与上述相似的抽象思维而大获成功的,它就是“歌单”功能。通过对最基础的单曲进行强内容导向的聚合,聚合自由度更高的歌单切中用户情感需求,取代老旧的“专辑”聚合方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网易云音乐更是以这一功能作为初始发力点,在众多音乐类App中从无到有,异军突起。虽然网易云音乐不是第一个推出歌单功能的应用,但它却是第一个以此功能为核心、全面撬动产品的音乐应用。作为产品同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款产品背后,站着一个极具洞察力的产品团队。

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的歌单功能图

当然,很多有经验的产品或运营人员也许可以凭借直觉想到和运用上述的方式来进行设计或运营。但了解本质永远比学会套路更重要,因为前者意味着创新诞生的可能。如果能清楚地看到这些方法背后的思路是什么,也许你完全可以想出比当前聚合方式更妙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