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四节 产品营销=内容+渠道

第四节 产品营销=内容+渠道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产品推广营销是避不开的一条路。或许我们还会怀念QQ时代,因为那是坐等用户上门的黄金时代。

吴晓波在《腾讯传》里记录了QQ的爆炸式增长:

“上线两个多月后,OICQ的用户增长态势就呈现为一条抛物线,而且是一条非常陡峭的抛物线。有一段时间,用户数每90天就增长4倍……”“在距离发布之日仅9个月之后,OICQ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100万,开始要放7位数的用户号了。”

相信大家对争抢着注册QQ号的年代都记忆犹新,而那些不用打广告、不开发布会的好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

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产品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连腾讯这样的巨头,也不敢忽视产品营销推广。如果你不“叫”,就没有人来买。既然要叫卖,就必须有一个通道,或者说一个工具。通常,我们把这个通道称作媒介,报纸、电视、电话、微博、微信、网站等等,都可以是营销推广的媒介。



渠道融合


就在三年前,人们还在争执新旧媒体的强弱,把线上和线下分开来谈。而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单独说线上或线下,大家逐渐意识到,线上和线下正在融合。

尤其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推广至关重要。作为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乔布斯就深谙线下推广的妙处。如今,互联网产品的线下发布会无不受到乔布斯的影响。

乔布斯不仅懂得线下发布会的营销推广意义,更清楚如何运用技巧,做一场有强大影响力的线下发布会。台上的乔布斯被光环包围,一场发布会结束,用户认识了苹果的新产品,并且成为它的忠实粉丝。

当然,国内也有许多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可以通过一场发布会,聚拢粉丝,扩大影响力,比如罗振宇、罗永浩、雷军等等。即便是不喜欢露面的张小龙,也为了推广小程序,做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微信公开课。

可以说,线下发布会已经成为互联网新品推广的必要一环,它所爆发的势能远远大于线上发布。线下开发布会,线上同步传播,引发用户关注评论,扩大产品势能,这就把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到了一起。

产品发布会只是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的表现形式之一。再以外卖平台为例,这类产品本身就把线上和线下合二为一,刚兴起的时候,人们把它叫作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而如今,“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快速,O2O已经普遍得不再是一个新名词。

而当O2O产品从线上走向线下的时候,互联网产品的推广营销渠道也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对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平台来讲,地推的作用非同小可。当然,这也是其产品性质决定的。它们必须到线下去找商家,吸引粉丝下载、使用、购买。

美团的前COO干嘉伟曾在一次演讲中谈道:

本地生活(服务)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它没法像淘宝那样,通过让商家或者小卖家自己上来,用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模式发展客户。本地商家IT互联网意识比较弱,能力比较差,它需要一个庞大的线下团队或者叫地推团队去发展和维护。因为团购业务发展非常快,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建模的过程。这就像部队一样——一开始揭竿而起,乱打,但如果要成为正规军,就要出操,练刺杀,一个基本动作练很多次。

尽管身处互联网时代,但市场是用双脚跑出来的,这句话仍然奏效。不仅O2O产品如此,其他互联网产品也不能忽视线下推广的重要性。一款只在线上活跃的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亲密度比不过那些走进消费者真实世界的产品。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产品信奉“流量为王”。谁的流量大,谁就是霸王。在那些年,腾讯凭借强大的流量得了很多好处,也得了许多骂名。

2010年7月24日,一篇名为“‘狗日的’腾讯”的长文在网络疯传,文章的作者尖锐批评称:“在各大视频网站因为版权打得不可开交、频频对簿公堂之时,同样有一种声音在业内流传:无论你们现在打得多欢实,等市场培育得差不多了,就该轮到腾讯来收场了。事实确实如此,QQLive的平台早就搭好了,拼版权,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谁敢说自己比腾讯更有钱?”

“只要是一个领域前景看好,腾讯就肯定会伺机充当掠食者。它总是默默地布局、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背后;它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搅局,让同业者心神不定。而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划走自己的那块蛋糕,有时它甚至会成为终结者,霸占整个市场。”

支撑腾讯如此称王称霸的,正是其强大流量。当时,QQ和腾讯网这两大产品给腾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依靠这座“金山”,腾讯在互联网世界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打哪儿就打哪儿,几乎是无战不胜,让业内同行忌惮不已。

然而,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走向融合的今天,光凭流量早已不能横行天下了。流量是一把利器,但注定是短暂的。关于这一点,腾讯很早就有所准备。

2007年年底,腾讯网络媒体事业部广告团队提出了“腾讯智慧”——MIND这一概念,推动互联网推广营销从大流量向精准更进一步。

Measurability:用可衡量的效果,来体现在线营销的有效性、可持续性以及科学性。

Interactive  Experience:用互动式的体验,来提供高质量的创新体验和妙趣横生的网络生活感受。

Navigation:用精确化的导航,来保障目标用户的精准选择和在线营销体验的效果。

Differentiation:用差异化的定位,来创造在线营销的不同,满足客户独特性的需求。

这一概念,不仅是腾讯网为客户提供的方法,也是产品本身理应重视的。MIND思维提及的效果、互动、导航、差异化,正是产品选择营销推广渠道的参考要素。也就是说,定位一个好的渠道,可以这样简单描述:有好的引流和购买效果,能促进产品和用户的互动,精准地找到用户,并且满足产品目标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具体来说,与MIND方法对应,我们可以用“质量系数”和“数量系数”来分析某个营销推广渠道的价值大小。如下图所示:

渠道价值分析图

在“数据分析的误区”中我们曾讨论过渠道价值需要逆向分析否则容易造成误判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用上面的象限分析法来针对性调整渠道投放的策略。

产品在哪个平台上下载的人又多、活跃度又高,使用或购买的人也多,这个就属于高质量和高数量的平台。相反,某个平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就属于低质量低数量的平台。具体在制定渠道策略时,下载应用的用户数量可以作为图表中的数量参考,质量系数和数量系数的具体计算则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式:

质量系数=用户活跃参与×40%+用户留存×20%+获取收入×30%+用户推荐×10%

数量系数=用户获取×40%+用户活跃参与×30%+用户留存×30%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就能判断出有一些平台我们是不是该舍弃掉,又或者根据根据它们的特性做出适当的调整:当它处于低质量高数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调整渠道策略和投放的要求,当它处于高质量低数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扩大渠道引入数量。

如今,在大数据的无私帮助下,想知道某渠道的用户量、流量大小、消费者信息已不再是难事。谁能更好地运用数据,谁在营销推广领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产品经理人在渠道上最容易犯两种错误:第一,选错渠道。如果说用户和产品之间有一条道路,选错渠道就意味着选错了道路,你所选的那条路,无法到达你的用户;其二,不分阶段的滥用渠道。产品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对应不同的营销推广渠道,产品初期、中期、衰落期、转型期的战略诉求不同,渠道选择也应当随之变化,与之匹配。

大数据大门的敞开,让产品经理们认识到了一个事实:你的产品受众没有想象中那么广,他们只是市场中的一个小群体。这个事实,让人无奈,也让人激情澎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款产品找到了自己所属的社群之后,营销渠道的针对性将大大加强。如果你能丢掉“侵吞”一切的欲望,专心于某个特定社群,把一个渠道做扎实,你将从小社群中发现一个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