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三节 数据分析的误区

第三节 数据分析的误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说:如果你不能够衡量,那你就不能够有效增长。数据分析工作贯穿产品设计、成长的全过程。数据是真实、客观的,不过我们选择看数据的角度却是主观的。在数据分析工作中,存在这么一种奇怪状况:同一批数据,经不同人分析后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与获得“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相比,避免陷入常见的数据误区恐怕是更重要的事。

误区一:对比分析新版总比旧版好。

每个版本发布后,我们必须要做的数据工作就是对比分析新旧版本的数据情况,以判断新版本的改进是否更契合用户需求。分析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版本的访问频次、使用时长、关键流程转化率、用户留存率等。如果直接提取两个版本的全量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新版数据总是比旧版好。如果不回头仔细分析,很容易得出“用户果然更喜欢新版本设计”的结论。

但事实是,直接对比全量数据的分析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新旧两个版本的用户群性质存在较大差异:

新版本用户池=旧版升级到新版的用户+首次下载产品的新用户

旧版本用户池=旧版升级到新版的用户+旧版未升级到新版的用户

一般来说,对产品旧版本比较满意、相对活跃的那部分用户更愿意升级到新版本,而那些对产品不怎么满意的用户很多都流失了,自然也不会升级新版本进入新版用户池里。这就导致新旧版本数据池中有差异的两个群体一个是中性用户——首次下载产品的新用户,另一个却是负评价用户——旧版未升级到新版的用户。这样做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自然比真实情况乐观许多。

因此,对比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参与比较的两组群体性质相似,尽可能控制住其他变量,只观察版本变量对用户的影响。具体做法可以选择新旧两个版本发布初期(比如发布后七天)的新用户来进行对比分析。这些用户都是首次接触产品,只有接触的版本不同,这样对比各项指标得到的结论就能更接近用户对产品的真实反馈。

最后总结一下,凡对比必须控制变量,同基线的对比才有意义,这也是数据分析的一个基础原则。

误区二:平均数掩盖的真相。

我们看数据的时候一定要对平均数提高警惕,因为它导出的结论常会掩盖一些重要的真相。其中最常见的误区有两种:

混淆不同级别的用户;

忽视用户分布状况。

不同用户对产品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对用户分级,混淆起来看总体的用户数据指标、看平均数,那么我们既不能看到真正的问题在哪儿,也无法知道真正的增长来自哪儿。

举个例子,一个视频类应用分析它缓冲超时与用户跳出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不管平均超时有多么严重,用户的跳出率都很低。从平均数据看用户似乎对缓冲超时并不在意。但当进一步分析数据才发现,原来有95%的用户是免费用户,这些用户不管超时多严重跳出率都很低,而另外5%的付费用户其实对超时很敏感,当超时严重时付费用户的跳出率明显上升。但由于付费用户在总用户中占比太低,这种状况就被总体平均数给掩盖掉了。如果产品负责人只看总平均数,他将看不出任何问题。

所以我们在分析产品数据时——尤其是电商类、游戏类、增值服务类等产品类型,一定要对产品的用户群进行分级。只要涉及“平均”指标的数据,都尽量到同级别用户里去做统计。比如平均访问时长、平均客单价、平均消费频次等,全部分开统计。

这样统计的好处是产品将越来越了解它的用户行为及构成,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差异性的功能设计。这在经济学里可以看作一种价格歧视,歧视不是带有色眼光的偏见,而是对用户进行差异化管理,有利于产品设计者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助力产品健康成长。

另一个平均数的误区是:我们在谈论平均数据时总会下意识地忽略用户的分布状况。比如,当听到一个描述说“这个页面的日平均浏览量高达200万”时,你的直觉反应是什么?深谙数据分析之道的运营者一定会继续追问“这个数据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何”。因为他们脑海中会立刻反射两张不同的图像出来:

均值相等的正态与长尾分布图

可见,左右两图的均值相等但用户分布完全不同。当数据呈左图的正态分布时,均值可以大致上代表整体情况,但当数据呈右图的长尾分布时则不然。遭遇这类情况时,我们最好截取数据最密集的一段进行分析,进而导出更具指导意义的结论。

与平均数类似,数据中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概念是占比,一个高占比在没有样本总量做参考的前提下很容易误导人。记住一条原则准没错:

谈平均不谈分布,谈比例不谈总量,都是耍流氓。

误区三:被误判的渠道价值。

在产品成长阶段,我们会借助内外部不同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内部渠道包括好友分享、赠券优惠等,外部渠道则包括各大应用市场、网站联盟、邮件短信营销、资源互换、SEM[24]、线下地推等等。这么多渠道每个都对应着推广成本,运营者常通过评估渠道价值来制定渠道的推广策略。

假设现在有两个渠道,渠道A和渠道B。它们的渠道引流能力如下:

A为产品带来50000个激活用户,1个用户成本10元;

B为产品带来20000个激活用户,1个用户成本20元。

直接从渠道用户数量和单用户获取成本来看,A渠道量大成本低,显然优于B渠道。如果我们对渠道的价值评估仅止于此,就落入了价值误判的陷阱。

用户激活使用只能代表他们走近了产品,但这些用户是如何使用产品的?他们对产品感兴趣吗?愿意长久用下去吗?愿意付费吗?愿意向朋友推荐吗?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还不清楚,这批用户对我们来说还只是未知的黑盒。这样评估出来的渠道价值毫无意义。

没错,激活只是用户行为深度模型AARRR的第二个层级。当我们评估一个渠道的价值时,本质上是要看这个渠道为我们带来的用户到底是谁,他们和产品契合度如何,在产品的哪一个层级上。即使都是付费用户,付费频率和平均客单价不同的用户对产品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所以回到渠道A和B的比较上,按照AARRR的路径依次向下追踪分析,看50000个和20000个激活用户最终走到付费阶段的有多少,走到推荐阶段的又有多少,再反向核算单个用户的成本才能做出正确评断。例如在这个案例分析下来,最后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

A激活50000个,留存10000个,付费2000个,推荐1400个;

B激活20000个,留存10000个,付费6000个,推荐4500个。

反向核算1个用户的成本:

A渠道1个用户的激活成本10元,留存成本50元,付费成本250元,推荐成本357元;

B渠道1个用户的激活成本20元,留存成本40元,付费成本66元,推荐成本89元。

综合评价后结果显示:B渠道的用户质量反而高于A渠道。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留意:分析渠道价值时,最好对比同期渠道数据。这一点我们在对比分析里已经提到过。渠道来源并非影响用户转化的唯一要素,不同时期不同版本,各环节运营手段总有不同,如果还是采用逆推判断不同时期的渠道付费成本显然不太合理。

最后总结一下渠道误判留给我们的教训:有多大流量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最终能沉淀下多大的流量。

误区四:辛普森悖论。

林守德在《向理性与直觉挑战的顽皮精灵》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校长,不好了,有很多男生在校门口抗议,他们说今年研究所女生录取率42%,是男生的两倍,我们学校遴选学生有性别歧视。”校长满脸疑惑地问秘书:“我不是特别交代,今年要尽量提升男生录取率以免落人口实吗?”

秘书赶紧回答说:“确实有交代下去,我刚刚也查过,的确是有注意到,今年法学院录取率是男性75%,女性只有49%;而商学院录取率是男性10%,女性为5%。两个学院都是男生录取率比较高,校长这是我作的调查报告。”

商学院与法学院男女录取率统计表

“秘书,你知道为什么个别录取率男皆大于女,但是总体录取率男却远小于女吗?”

——这就是统计中著名的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它是比例的另一种误区。辛普森悖论由英国统计学家E.H.辛普森(E.H.Simpson)于1951年提出,描述的是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考虑,却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论。

在我们的数据分析工作中,有时也会落入辛普森悖论的陷阱。比如,在统计付费用户的占比时,常有类似下表的状况发生:

小程序与公众号用户付费率统计表



总体看,小程序的付费率低于公众号,但实际上当我们进一步分解去看,无论是Android平台还是iOS平台,小程序的付费率都要高于公众号的付费率。

为了避免辛普森悖论出现,常规的解决方案建议分析者斟酌个别分组的权重,以一定的系数去消除以分组资料基数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了解分析情境下是否存在其他潜在因素。在实际的产品分析工作中,不妨简单粗暴地记住:不仅谈比例不谈总量是耍流氓,谈比例不看细节也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