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腾讯产品法 > 第五章 企业战略与产品

第五章 企业战略与产品




在很长时间里,腾讯都被人认为是一家产品驱动型公司。一方面,腾讯做出了许多优秀的产品;另一方面,腾讯内部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以及战略布局都与产品密切相关。人们都爱关注闪闪发光的好产品,却很少会问,腾讯为什么会去做?

其实从QQ开始,腾讯研发每款产品的背后都是企业战略在做指挥。外界时常以轻松的口吻调侃,马化腾做QQ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事实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当时腾讯创业之初所期望推出的“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无人问津,寻呼机行业迅速萎缩,无力回天。因此,多做一个QQ,公司也许就多一条出路。

这些年来,腾讯在无数产品中进行着做与不做的选择。有时候选对,有时候选错。这些选择,就是腾讯产品战略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战略变得越来越清晰,对产品的指引作用也越来越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公司战略决定了产品的有无,而战略落地需要产品牵动。



第一节 取舍之道


剪枝的力量


我们在图书馆的花园里种了很多美丽的花,月季、米兰、茉莉、栀子花……刚开始养花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等第一次花期过了,我们就只是做好日常浇水、晒太阳的保养工作,然后傻傻地等待第二次花开。可是,花朵迟迟未来,叶子倒是越来越茂盛。

我们找到花匠阿姨询问。阿姨反问我们:“剪枝了吗?”

“没有,需要剪吗?”

“当然需要了,不剪枝的话,新的花儿长在哪儿呢?”

“剪多少合适呢?”

“开过花朵的枝丫都要剪掉,如果是最后一次花期,还要剪得多一点,给来年发芽留出足够的空间。”

从科普常识来说,植物的生长靠的是体内的生长素,而生长素一般会集中在植物枝丫的顶端。遗憾的是,生长素促进顶端的生长,却会抑制旁边枝丫的生长。所以,要提前剪掉不必要的枝丫,留下优质的枝条,才能使养分集中到新的健康枝丫,让新的花朵健康绽放。同理,果农们修剪果树枝丫,也是为了让光照更均匀,不让多余的树枝浪费养分。正确合理的修枝,能让果子更甜,挂果更多。

这些是在田地里劳作的普通农人牢记的天然道理,也是他们重要的技能之一。

而公司战略做的,和农人们的修枝剪叶有异曲同工之处。战略的核心,就像种花种果一样,需要剪枝修叶,在适当的时候做好减法,才有可能让公司大树的枝头挂满累累果实。

每个企业都有一把剪刀,经过它的修剪,企业能够茁壮成长。而在腾讯,曾经我们一度不太看得见这把剪刀的踪影。以至于有人认为,腾讯没有战略,只有产品。

如今,我们再追问一次,腾讯没有战略吗?恐怕就有人会犹豫了。如果再用大树来比喻腾讯,产品就是树上挂的果实,战略修剪合理,果实就长得好,果树也会健康生长;反之,果树不开花不结果,了无生气。腾讯战略的变化,始终会体现在产品上,产品是战略的一面镜子。从产品里,我们能看到腾讯的战略蓝图。

不可否认的是,从QQ到微信,腾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产品印象。也可以说,腾讯公司在成立之初,的确没有战略可言。小马哥一开始想做的,就是一款出色的互联网产品。至于公司如何管理,进行哪些投资,文化该如何熏陶,这些大战略方向的问题,都是在腾讯成长的近20年时间里慢慢思考作答的。

从1999年到2003年,腾讯给人的印象就是QQ,两者是等同的,因为在那段时间,腾讯真的只有QQ。这时候,腾讯从产品起家,成功地将QQ打造为一款网络即时通信的爆品,可爱的企鹅头像深深植入了网民心中,腾讯也依靠流量优势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比较具有盈利能力的公司。直至今日,在PC端的聊天工具中,QQ依然是国内市场的霸主。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腾讯就打下了产品烙印,注定了在今后的战略布局中,产品在这家公司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2003年到2010年期间,腾讯以“杀手”身份闯入互联网其他领域,门户网站、游戏、娱乐应用,见到什么做什么,什么流行就搞什么。每当市场上出现一个还不错的互联网产品,腾讯会立即开发,推出更优化的版本,借助本身的流量优势,企图干掉对手们。如此,全方位的发展使得腾讯成为一家拥有足够分量的公司,很快与阿里巴巴、百度一起成为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

那时候,腾讯就像一头饥饿的孤狼,不放过任何一个猎物。

从战略打法来看,什么都想做的腾讯是迷茫的,没有具体的方向。还有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2004年,腾讯在港交所上市。和所有上市公司一样,手握充足资金的腾讯迫切地想要做出成果,期望站在世界之巅,成为不败的王者。所以,腾讯内部放弃了只专注做通信和娱乐的战略路径,而选择了向在线生活扩张,梦想成为网络霸主。

几年疯狂之后,腾讯意识到了问题。什么都想做好,就意味着什么都做不好。将天下据为己有的想法,实在天真。尽管腾讯自身有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看起来能够独占一切。然而,互联网发展如此快速,就算是每天做一款潜力产品,也会搞得人精疲力竭。

在扩张战略的影响下,腾讯差一点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忘记了自身优势,缺点却在不断暴露。面对外界的诸多诟病,只有再次证明自己,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当腾讯拨开自己设下的迷障,产品再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腾讯需要的是一款真正伟大的产品,而不是包罗整个世界的产品。

当对于产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再次回归的时候,腾讯在2010年选择了新的战略——开放,合作,并强调原创创新。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腾讯战略都是在环境作用下自然产生的,那么在第三阶段,腾讯第一次有意地进行了战略规划。

新的战略也由产品来说话。这一次,微信的问世让腾讯重回荣誉宝座。有人曾酸溜溜地说:“微信不就是把QQ从PC端搬到了移动端吗?这没有什么好稀奇的。”

真的如其所言吗?当你打开手机总是去点绿色微信图标,而不是点击企鹅头像的时候,相信对“yes”or“no”的问题已经有了判断。或许你说不出来为什么,但你肯定能隐约感受到两款产品的不同,而且是巨大的不同。你会不自觉地想,手机聊天工具就该是这样的,正如你在多年前认为,电脑聊天就该用QQ一样。

腾讯再次用产品占领了用户的指尖。而这一次,它变得聪明、理智,改掉了贪心的毛病。

抛弃了一家独大的思想后,腾讯变得灵活、友善。比如,腾讯之前自己做拍拍、QQ商城等电商,但是效果不太好。2014年,京东上市之前,腾讯以2.1466亿美元投资京东,获得15%股份。2016年,腾讯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占股21.25%。2017年5月8日,京东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净收入为762亿元人民币(约合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净利润为3.56亿元人民币。在多年亏损后,京东终于迎来第一次全面盈利,其身后的腾讯也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这是在腾讯的开放战略下实现的梦想之一,通过帮助别人做大,自己占股的方式获利,腾讯开创了双赢局面。做自己擅长的,再通过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人,取得胜利果实,这是开放战略带给腾讯最大的改变,也是最大的收获。

2012年,腾讯市值为400亿美金左右,而到2016年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规模,四年时间涨了五倍。一项正确的战略规划能够带给公司多大的转变,一眼便知。

直至今日,没有人会否认腾讯已是一个庞然大物。在它建立起来的生态体系里,无数相关者在此生活,有内容创作者、应用开发者、微商等等。创立生态体系,不是今天想到了,明天就建成的事情。生态和战略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生态是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战略,一定是讲究布局和打法的。

一个创业小公司,一开口就说要做大生态,如果没有时间的历练,这样的梦想是不靠谱的。很多创业者不自觉地会犯这样的错误,一开始的时候,把梦想和愿景讲得天花乱坠,总是往大了说。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以“战略规划太长,小公司只适合快步走”这样的借口,来无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一个大生态到底能不能生成,谁也说不准。这就好比一个婴儿,谁也说不准他会不会成为永留青史的伟人。而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战略规划,比如短期的年度规划,或长期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公司成为一个生态企业。一个没有短期战略规划的公司,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歧路而不自知。如果没有战略的指挥,企业的生态很难健康发展。

做战略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就是做取舍。什么要?什么不要?这两大问题必须在清单上有明确的答案。当腾讯的战略倒映到产品上时,问题就变成了什么产品要做,什么产品不做。放弃该放弃的,坚持必须坚持的,这是一款产品的出路,也是一家公司向上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