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高财商:轻松实现财务自由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 第4章 滚雪球和神奇的复利

第4章 滚雪球和神奇的复利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沃伦·巴菲特



在正确的雪道上滚雪球



前文中,我们已经引出了雪球和雪道这两个概念了。我们积累财富的过程正如滚雪球。雪球就像财富,雪道就像发展中的行业,而雪道上的雪就是报酬递增的商业模式。

玩过雪的人都知道,雪球刚开始滚动时,需要人为的帮助。一开始要往小雪球上面粘雪,再放到地上滚动,这时需要助力来推动它。每滚一圈,它的体积都会增大,但是变化并不明显。等雪球滚到了半个人高的时候,你继续滚动它就会感觉十分困难,因为雪球很重,体积也大。这时候靠人力推就没那么容易了,只能把它放在一个很顺滑的雪道上,靠雪球自身的重力滚动。当雪球变得更大一些时,每滚一圈其体积就会大幅度增加,这时候,再靠人为的力量已没有办法滚动雪球了,你必须想办法让雪球在雪道上自行滚动。

如果你手中只有一个小雪球,一开始它的速度可能很慢。你去找雪道也会花费不少时间,但是不要气馁,雪球一旦在有大量的湿雪的雪道上自行滚动,它就会靠着自身的惯性推进,慢慢变成半人高,很快又变成一人高,直到变成一个“巨无霸”。

很多资深投资人都懂得“滚雪球”的道理,世界著名的投资者“股神”巴菲特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的确如此,把小雪球放在长长的雪坡上,一旦获得了起始的优势,它就会越滚越大,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巴菲特的人生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他的资产在前期增长缓慢,但在后期增长得越来越快。在巴菲特的巨额财富中,99%的财富都是在他50岁之后获得的。

以下是巴菲特在各个年龄段拥有的财富数据:20岁时,有10万美元;3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39岁时,个人净资产为2500万美元;43岁时,个人净资产达到了3400万美元。这一年,他所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花了2500万美元买下了著名的喜诗糖果公司;50岁时,成为亿万富翁;60岁时,成为百亿富翁;在66至72岁的6年内,巴菲特的净资产又翻倍增长,达到357亿美元。巴菲特于2008年成为世界首富,此时的巴菲特打算将自己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2015年,85岁的巴菲特的净资产为670亿美元;2018年,巴菲特的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这时,他已经88岁,但似乎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还在继续“滚雪球”,因为他曾说过他希望能够长寿,这样才能把雪球滚得更大。

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在年轻的时候其财富变动并不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财富的增长速度就越来越快,尤其在他50岁至60岁的阶段,他的财富实现了成百倍的增长,60岁时他的财富竟然是20岁时的10万倍,这就是滚雪球效应。巴菲特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这条“雪道上”,滚出了他的“巨无霸雪球”。

我们再来看一看把“雪球理论”用在投资领域所创造的奇迹吧。腾讯公司是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于2004年6月16日在中国香港上市,当天的收盘价为每股4.15港元,历史最低价为每股3.375港元。腾讯公司在上市后的14年时间里,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2018年1月29日,后复权价格创历史新高,为每股2403.04港元,是上市当天收盘价格的579倍。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也借此升至2018年度“福布斯富豪榜”的第17位。

如果有人在2004年,即腾讯公司的股价在每股3元至4元徘徊的时候就花10万元购入腾讯股票并一直持有到2018年,即便他什么都不做,也将收获大约6000万元。这份收益足以让一个人获得财务自由了。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14年里谁坚持持有股份,让“雪球”变成了“巨无霸”?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马化腾和他的创始人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包括许晨晔、陈一丹等人。陈一丹曾向南京大学和若干教育机构捐款,目前累计捐款25亿元。除了5位创始人之外,腾讯公司的员工也可以持股。员工股权激励机制不仅是公司管理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公司老板的态度和胸怀。腾讯公司在2009年至2011年也给员工发过两轮股权奖励,有多名员工受惠。2009年至2011年,腾讯公司股价后复权价格在40元至200元之间波动,如果持有股权的员工坚持持股到2018年,他们将获得12至60倍的收益,员工持股的份额一般不会很多,即使这样,他们也会获得上百万元的收益。可惜的是,一些持股员工在股价翻倍后就坐不住了,纷纷减持。

我的一位朋友在腾讯也有员工股权,当股价翻了一倍时他还能坚持持有,等到股价翻了两倍时他就售出了股票,套现了上百万元的现金,将其投入了环保领域开始创业。由于他缺乏经验,创业并不是很顺利(起始资金很快被用完,市场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最后他不得不关闭了公司。而腾讯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他创业的两年里又翻倍了,后来他拿着剩余的为数不多的钱,在高位上再次购买了腾讯的股票,真是得不偿失。

除了腾讯公司内部的创业者和员工以外,有些投资行业的知名人士也曾经持有腾讯公司股票这个“雪球”,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很短的雪道。

1999年,盈科拓展集团主席李泽楷通过电讯盈科投入220万美元,持有腾讯公司20%的股权。但是,时隔不到两年,李泽楷就将腾讯股权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南非的MIH控股集团,获利超5倍,在当时看已经是获利颇丰。如今,腾讯公司是市值30000亿港元的“庞然大物”。通过计算可知,即便“摊薄”,电讯盈科当年卖出的腾讯公司的股票,如今其市值也超过3000亿港元。而电讯盈科目前其自身的总市值只有338亿港元。李泽楷最终错失了拥有千亿身家的机会,也失去了超越其父“亚洲超人”李嘉诚的机会。

著名风险投资公司IDG也曾投资过腾讯公司。当时,这家公司投资了几百万美元,后来以5000万美元出清。若当年IDG坚持投资腾讯公司,其收益差不多是IDG迄今为止所赚的钱的总和。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持有腾讯控股这个“雪球”,你会不会一直在雪道上滚下去呢?还是滚到一半就把它拱手让给别人了呢?只有坚持不懈地在正确的雪道上滚雪球,才会收获一个“巨无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