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04 > 中文刊04期导言

中文刊04期导言



创新是一种想法,更是一种做法


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阻碍社会创新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投资路径、文化偏见等,这些因素通常是难以彻底消除的。因此,在社会创新的实践中,创新者需要不断应对这些阻碍和挑战。本期《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刊用了相当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一些著名的投资专家纷纷宣称,世界已经拥有了解决气候危机所需的成熟应用方案——成本极速下降的高效清洁技术,像太阳能、LED(发光二极管)灯和电动汽车等,投资者和政府应集中力量支持这些可商业化的方案应用。然而,这种论断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会因此质疑资助早期研发的必要性,同时还可能造成另一种竞争,即究竟应该资助哪个阶段的方案。实际上,早期和后期方案的投资是相辅相成的,最有效的投资组合,无疑需要关注整个“持续创新过程”,包括从概念构想到商业应用,再到产生广泛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其构思、开发和应用是一体化的,彼此无法分离。将创新和应用截然分开的做法,显然不妥。在这一点上,本期的专题文章《投资缺口危机拯救地球的努力》认为,慈善投资家们应该保持“投资天平”的平衡,更多地去关注创新的初始方案,从而填补早期投资缺口。

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测量方式,是基于绩效的问责型测量,它把测量和奖惩联系在一起,关注其准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测量能够改变世界吗》一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量模式——催化型测量,它强调跨界性、创造性和协作性行动,而不是只让行动者对事先设定的进程和目标负责。在慈善领域常见的社会创新中,由于多元化的组织背景、不同的相关参与方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往往很难确定清晰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更合适的办法是在测量上下功夫,要使用那些不会简化目标的测量项,从而激发讨论、吸引新的变革参与者,鼓励新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探索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要开启对话,而不是让测量终止合作与行动。

除了合作和可持续性行动,社会创新也可以靠制造议题异军突起。《领域催化者组织如何激发社会变革》一文把靠引领议题而完成社会倡导的组织或机构称为“领域催化者”。领域催化者在应对挑战时,通常都秉承“打赢一场战役”的宗旨,专注做事,而非建立共识和自身的永久存在。文章通过分析“根除疟疾、实现婚姻平等、大幅降低青少年吸烟率”这三个议题的突破性进展,归纳那些完成了人口层面变革的领域催化者的特点、行动策略等,值得借鉴。

本期的案例研究则把目光聚焦在南美洲国家——哥伦比亚的“家庭福利钱柜”上。这个有税收资助的非营利型福利组织,是一种独特的官民合作模式,在哥伦比亚国内有“春城”美誉的麦德林市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种模式是否能持续推动中产阶层的繁荣发展?读者在阅读之后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何用技术的手段解决效率问题?不仅是企业,公益组织也需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本期的中文特稿将聚焦为公益技工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灵析,看它是如何从一个小流量的志愿平台,逐步升级到引导公益行业创新发展的。

社会创新从来不只是一种想法,更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做法。做法往往比想法重要得多。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刊编辑部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