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心理哲学 > 增长思维 > 第二节 核心模型

第二节 核心模型




说起增长,我们首先会想起增长黑客,这是因肖恩·埃利斯所著的《增长黑客》一书而火起来的概念,它被引入中国之后迅速风靡。按照增长黑客的理念,中国出现了很多以低成本实现海量获客的案例,增长黑客这一概念由此迅速被很多互联网公司所采纳,就我所知,滴滴、今日头条、VIPKID(在线少儿英语教育公司)、新世相、水滴筹、美团、摩拜等公司都设有专门的用户增长部门。和传统的市场部门更关注外部获客不同,增长团队会更加深入产品层面,注重对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增长人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面似乎也更广一些。这个圈子在快速扩大,人们对增长的理解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有人说,增长黑客就是以技术的方式做大众互联网产品的营销;有人说,增长黑客就是技术变现;有人说,增长就是考量效果的营销;还有人说,增长就是数据驱动的营销……

这些理解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正确的,只是总让人感觉没有直击本质,我们应该从更宏观和更底层的角度来理解增长,由此生发出来的增长方法论的普适性才会更强。在创业之前,我曾经在品牌咨询、市场圈浸淫了十几年,如果让我来理解增长,我认为从它与营销的区别出发可能是一个好角度。学营销专业的朋友应该都记得一个“天条”:营销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我们很少怀疑这一点,即便已经出现了很多反例:在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出现之前,用户很难说自己想要一部像苹果手机一样的手机,他们只想要一部更抗摔的诺基亚手机;在汽车出现之前,人们也很难想象一辆福特汽车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想要一驾跑得更快的马车。苹果手机和福特汽车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市场是由供给而非需求驱动的。营销研究的场景更多是由需求驱动的,它默认市场是供大于求的,我们要与竞争对手争抢同一个用户。而增长是比营销更宽泛和更底层的概念,它包含营销,是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市场上如果存在增长的机会,一定首先是存在供需不平衡。调节供需,使其趋向于平衡,增长就会实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许多由供给驱动的场景。大家都有过打车的经历,平时滴滴经常会给我们发红包或者打车券,刺激我们打车。别的平台也会来争抢滴滴的用户,易到就推出过“买100送100”的充值活动,这些都是营销行为。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雨天,滴滴是一定不会给我们发红包或者打车券的,它不但不发,还会涨价。因为这个时候打车的需求根本不需要被激发,需要被激发的是供给侧:让更多的司机出车。这就是通过调节供给的方式来实现增长。

共享单车市场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经历了大风大浪,我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在无序竞争的那些日子里,出现了很多经典的营销行为,比如“一元月卡”“免费骑行”“明星代言”,共享单车的订单数最高曾经冲到每天3000万单。然而,对摩拜和ofo来讲,他们最好的一个促进增长的方法——把车摆在地铁口——也是通过调节供给来实现的。

把视角从“获客”转移到“供需平衡”,是一名增长黑客跃迁为增长官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本书中,我对增长的概括是:以供需分析为基础,从用户全生命周期寻找增长点的方法论。我的核心模型如图1–1所示。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这个模型的细化拆解,让大家找到“产生增长方法的方法”。

图1–1  增长八卦模型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啊哈时刻,它是一个增长圈的通识概念,指的是一个产品让用户感受到它的最强价值感的那个时刻。一个产品,只有存在啊哈时刻,才有了驱动用户增长的引擎。在增长八卦模型的外圈,我们把用户的生命周期拆解为8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认知、接触、使用、首单、复购、习惯、分享和流失。而内圈则是分别对应这8个部分的供给策略,即从产品提供方的角色出发,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外圈每一个环节的效率。将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整合在一起,对产品来讲,这就是整体的增长。

本书的重点就是对增长方法论的不断细化拆解。结合大量的案例,我们力图打造一个给增长官们的增长检核清单。对我们创作团队来说,如果有一些公司照着这本书去开展增长工作,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在本节的最后,我们需要明确指出增长八卦模型的边界,即它适用于哪些场景,不适用于哪些场景:该模型更适用于2C(客户是消费者)市场,不适用于2B(客户是企业)市场。2C市场的用户作为一个群体可以被预测,而2B市场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决策流程。我们没有把这两个市场放到同一本书里分析,对2B市场的增长思维感兴趣的朋友也许可以期待我们的下一本书。

我扎根增长圈已经4年有余,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生行业,正是因为新,它没有公认的标准,人们会因为认知层次的不同走入很多误区。在下一节,我希望帮大家辨识出一些基本的误区,让你对增长这个领域有更深的认知,也对增长有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