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你真的会跑步吗 > 身体中的病症与补给之间的关系

身体中的病症与补给之间的关系




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如今马拉松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赛事。但马拉松热潮并没有真正提升国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比赛门槛降低、参赛人数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比赛中不良事件甚至猝死事件屡被报道,过度运动造成的关节损伤更是不计其数,一方面由于选手训练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对自己身体的足够认识。

即使是业余选手,也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全面了解。不只是为了追求比赛成绩,更重要的是,确保自己无伤、安全完赛。常规的体检指标、心血管疾病排查不必多说;除此之外,还要清楚自己的静息心率、最大心率、最大摄氧量(VO2max),甚至要知道在不同温度、湿度下单位时间内所需饮水量。熟悉自己的代谢系统,清楚在跑到多少公里时会“断档”,训练和比赛的补给品最好一致,平时习惯与能量胶、盐丸、BCAA、等渗等补给品打交道,确保比赛不会因为吃了平时没吃过的东西而产生胃肠反应,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良好参赛体验而设定的理想化标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即使都做到了,比赛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当身体发出以下几个信号时,一定要警惕,及时进行调整。

1.心慌: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是运动猝死的头号杀手,目前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运动时心率提高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心慌、心律不齐或心率长时间居高不下,需要立即停止下来观察身体的反应,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若合并胸闷、胸痛、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很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应该立刻退赛,到医院进行规范的检查与治疗。另外,运动后心率上升不明显,也是一种危险信号。为了预防比赛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平时训练要“舍得”上强度,了解自己心脏的负荷;比赛前一晚一定要休息好,必要时可以吃一颗速效安眠药,尽量避免酒精、浓茶的摄入。

2.头痛:不论哪种运动,都不应该出现头痛。运动型头痛常发生于运动或体力劳动时,一般在两侧颞部,休息后可缓解,运动后又发作,是心肌缺血的重要征兆。脑供血不足、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也可导致头痛。无论哪种原因,都应该立即停止运动。

3.口渴:每个人对失水的耐受程度不同,但运动中每小时至少要补充占体重1%的水。当你感到非常渴的时候,身体丢失的水分已经超过了体重比例的2%,这时候补水已经有点晚了,所以要学会提前补给。在大量丢失水分后,一定不要只喝白水,还要补充盐分,否则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低渗性脱水,这时口渴的症状往往已经消除,随之而来的是淡漠、乏力、冷汗等休克早期症状,必须紧急处理。

4.恶心、呕吐:运动中出现恶心、呕吐的原因有很多,赛前吃了不洁净的食物,或者比赛中吃了之前没尝过的能量胶,都有可能引起消化道反应。任何造成胃肠痉挛的原因都可以导致呕吐,比如低血糖、中暑、脱水或胃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往往多见于平时训练较少、比赛体力消耗过大的选手。这时应停下来休息、补水电解质,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比赛;恶心、呕吐也可以是心肌梗死等致命疾病的先兆症状,如果合并心慌、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立即退赛。

5.抽筋: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在马拉松跑者中常见,原因主要为运动疲劳乳酸累积导致的肌肉刺激性强直,大量电解质(钙镁离子)流失。肌肉痉挛虽然不致命,但也会给选手造成不小的痛苦。暂停运动、用适当的力度拉伸以及口服防抽筋片(主要成分为钙、盐和镁、盐)是主要应对方法。肌肉痉挛往往表明,运动量已经超过了身体承受能力。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合理的补给策略可以有效避免大部分抽筋。

6.关节疼痛:我国大部分马拉松跑者(特别是越野跑者)都存在或轻或重的运动损伤。关节软骨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果疼痛在赛前就存在,不论轻重,都不建议参赛。比赛中突然出现或加重的关节疼痛,很可能是出现了急性骨与关节软组织损伤,如半月板撕裂、前交叉韧带撕裂、跟腱撕裂等,必须立即退赛。赛事有很多,膝盖只有一副,再好的人工关节也比不上原装的。

赛后恢复也是倾听自己身体的重要一项。休息、肌肉拉伸、滚泡沫轴、营养补给是一方面,监测晨起脉搏也同样重要。过度训练、高强度比赛都会显著提高之后数天甚至数周的晨脉,在晨起脉搏尚未恢复至正常范围之前,尽量以休息放松为主,可穿插低强度、短时间的恢复性训练。

总之,作为业余选手,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注重休息、训练、补给相结合,科学备赛、安全完赛,尽可能延长运动寿命,不要让强身健体的业余爱好成为困扰自己身体健康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