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1章 所谓分寸感,就是中和之道

第1章 所谓分寸感,就是中和之道




1.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人类从没停止过对“自我”的探索。比如,在西方文化中,雅典有一座祭奠太阳神阿波罗的德尔菲神庙,在它斑驳破旧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句流传千古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在东方文化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任凭语言、文字阐述上怎么千变万化,但最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八个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何为“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简单来说就是看清自己的内心,了解自我本性。因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自然天性有了透彻的认识,才能够修心养性,提升自我修为,从而建立家业,进而治国平天下。在《中庸》第一章中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意思就是,人生下来天然具有的命根禀赋叫作性,顺天性去行叫作遵道。修心明道、修己修人的行为则叫作教化。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在这句话中,“天”和“性”两个字需要着重跟大家解释一下。这里提到的“天”,并不是物理界中的天体之天,而是指天然的、自然的;“性”又是指什么呢?生命本有的自性,包括天性、人性和物性。

关于“性”这个字,《荀子》一书中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在荀子看来,“性”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生而就有的,它是不可学、不可事的。另外,东汉大学问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王充认为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大多数人是可善可恶或者是善恶混合的。

有人说:“性”这个字太奥妙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聊聊“性”。我们经常听到“率性”这个词儿,比如我率性这样做,我率性不那样做,这里的率性之“性”就是一个人本有的天然之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之念”,有点类似于西方学说中的直觉或第一感觉。

从哲学角度来说,人的“天性”是指本自清净的自性,它的主要作用是起心动念。具体来说,包括五种心性现象:第一、率尔心;二、寻求心;三、决定心;四、染净心;五,等流心。如果对这五种心性现象进行解释,则需要先说说“等流心”和“染净心”。所谓“等流心“,既指我们内心的心念和思想,它犹如黄河之水滚滚而来,虽然它源源不断,但通常又是清浊不分、泥沙俱下的。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念、思想是清浊不分呢?比如,当一个人的思想从头脑中涌现出来时是善恶夹杂。这个时候所有的心念、思想是地位平等的,并不会因为这个想法是好的善良的就放它先行,那个心念是邪恶的、不好的就阻止它出现,所以,此时的心性被称为“等流心”;之后就是对所有的心念、思想进行分门别类,将那些纯粹、美好的善心善念,叫作“净心”;而将那些邪恶、消极的心念称之为“染心”,也就是被外界环境侵染了的“污染之心”。

那么,率尔心、寻求心和决定心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率尔心,既一个人在不思不虑的心境之下,内心突然生出的心念,它来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来,它去的时候你也感觉不到它的离去。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

某日清晨一觉醒来,在睁开眼的一霎那,突然感觉内心平静如水、清明如镜,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缠绕,犹如仙家进入仙境一般。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时间保持这种明镜般的心境,那就真正达到了“直心是道场”的修行境界。然而,对于我们这些修行尚浅的俗人来说,很难长期保持这种“心清如镜”的至高境界。

由于大众俗人们常达到“率尔心”高度,随之而来的将是“寻求心”。比如我们内心经常出现的追思、回忆的情绪动态就属于“寻”的范畴。那“求”呢?所谓求是指一个人的希望、求索之心。

最后要说的是“决定心”。如果从修行境界来区分的话,世上的人可分为“圣人”和“俗人”两大类,对于那些有修为有素养的圣人来说,无论他们内心出现了哪种心念,都能够做到“一知便休”,当发现有不好的心念来干扰自己时,可以随时令心性回归到清净本然的位置,这正是圣人的决定心所在。而对于一般的俗人来说,当对某一个心念、事情下决心时,就会不停地思索是干还是不干,是去还是不去,由于自身的“决定心”不足,常常被各种世俗的想法纠缠,很难对事情做出决定。

其实,明心见性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多多观照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人生奔波劳碌,不知不觉就会迷失,把自己的自性和本心弄丢了,犹如孤魂野鬼一样游荡于荒原之上。《坛经·行由品》中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问问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人,想做什么事情,最想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就这样按照自性本心去做,坚持下去,经受各种红尘诱惑,纵九死而不悔,最后往往能修成正果、成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