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针对民众过头和不及的弱点,采取中庸之道

3.针对民众过头和不及的弱点,采取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仅在古代应用较广,在我们今天,同样备受推崇。

关于中庸之道,《中庸》第五章中说: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意思就是,舜掌握了人们过头与不及的两种极端,(调和人性中的善与恶),而对人民采用中庸之道。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大舜之王的原因吧!

大舜为什么能够被禅让为老大,不仅是因为他做了一大堆的好事,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做事不偏不倚,掌握了中庸之道,也就是说特别有分寸感。

舜是一个高情商之人。相比之下,人民群众却容易做事偏激。如果你想成为人群中的智者,就需要学习中庸之道。爱走极端正是集体大众的一种通病,国外同样如此。《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创作的经典之作,研究了大众集体心理学,其中一个案例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

在资产阶级学者的眼中,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理性革命的胜利,虽然理性地号召人们赶走了国王,但整个国家并未脱离水深火热之中,甚至还出现了由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统治专政的局面。1793年,雅各宾派通过起义,战胜了温和共和主义派,夺取了法国政权。

夺取政权以后,雅各宾派将有嫌疑的“反革命者”大量送上断头台,同时严格限制物价,实行恐怖的统治政策。在该党派执政期间,有上千人被杀害,全国人民笼罩在恐惧当中。最后,1794年国民公会中的反对派“热月党人”再一次发动政变,审判罗伯斯庇尔,这时的法官不让罗伯斯庇尔辩解,便判处其死刑。至此,狂热而极端的雅各宾专政结束。

你看,原本是追求人民自由民主的革命,一不小心却走向了反面,竟沦为了人民公敌。长达一年的恐怖统治,使法国人民疲惫不堪,这就是统治者管理手段不当,太过极端,将人民逼迫太紧,最终自食恶果。在管理民众时,不能一味地采取偏激的手段,不仅国外,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因为暴政而被人民起义反抗推翻的政权。过分偏激和不及是同一种效果,俗话说“过犹不及”,孟轲也曾讲过一个经济政策上的故事。

周朝人白圭是个乐于助人的商人,同时他还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建议把当时的“什一而税”降为“二十而取一”,以此来更改税制。孟轲却反驳说,低税率只适合北方后进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果用于整个中国,将会造成“去人伦,无君子”“不可以为国”的倒退恶果。孟轲所遵从的就是中庸之道,税率太低,成了大貉、小貉(古代北方民族名);税率太高,就成了大桀、小桀。只有把握住中间的分寸感,刚好达到临界点的时候,才是最合适的。

的确如此,如果税收太低,民富于国,就像野蛮民族一样不服管教。国富于民、过度敛财,就会变成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的国家君主。税收的关键在于掌握分寸感。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十分具有启发性。

人民是最盲目的,集体无意识,决定了大众集体很容易陷入偏激状态。在曾经的动乱年代,中国发生过不少违背中庸之道的事情。即使在和平年代,极端事件也屡有发生。有段时间,许多爱国人士开始自发抵制外国货,这种初衷是好的,但做法却过于极端。他们上街游行,进入商城打砸日系车辆、日系商品,甚至打伤了无辜的群众。这种行为就是不可取的,哪怕你本意不是这样,但行为却跟平日那些打砸抢烧的土匪有什么区别呢?

如此疯狂的偏激行为,全世界皆然。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罗兰夫人,于1793年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前,曾留下一句为后人所熟知的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由此衍生的名言有:“正义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爱情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你看,原本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一旦走了极端,就成了罪恶的遮羞布了。哪里还有中庸可言呢?

圣人之所以呼唤中庸,恰恰是民众并不中庸,走极端的缘故。正所谓,呼唤什么缺什么。关于民众的中庸,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由此可见,偏激是很多中国人的习惯性动作。然而,偏激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只会使矛盾越发激烈化。按照鲁迅的说法,不管如何打着“中庸”的幌子,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同样适用于企业日常管理之中,像诺基亚之类的大企业,他们刚开始是手机行业的领头军,但时代在进步,他们却不肯与时俱进,于是逐渐被淘汰。中庸的管理方法也给许多企业老板以警醒:对待员工和下属要隐恶扬善、奖罚分明,对待每一个人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只有这样,你才能博得众人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