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第8章 完全做到分寸感是不可能的,但离开分寸感却是万万不能的

第8章 完全做到分寸感是不可能的,但离开分寸感却是万万不能的




1.国可平治,中庸之道却做不到——唐玄宗的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为之君,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励精图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这些人虽然能做到平治国家,却做不到中庸之道。

关于这一点,《中庸》第八章中说: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

意思就是,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做到平等均衡,但中庸之道完全做到却不可能。”

有没有人可以做到治国平天下,但却做不到中庸之道呢?当然有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唐玄宗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几大盛世之一,当时的中国经济空前繁荣,国力空前强盛。对外贸易加剧,波斯、大食等各国的商人络绎不绝。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来长安学习大唐先进的文化和制度。至此唐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与当时皇帝李隆基的积极进取是分不开的。

女皇武则天去世之后,李隆基先后发动“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扫除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的势力,稳定了朝局,巩固了皇权。但此时的唐王朝,历经多次政治动荡,元气大伤,武朝留下的很多弊病,也都需要革除。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李隆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他想做一个大有为之君,治国平天下,续写唐王朝的荣耀,而李隆基也确实做到了。

李隆基为了完成如此宏伟的目标,先后任命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为相,指示他们精兵简政,裁减多余官员和机构。同时,建立严格的考察制度,对违法官员严惩不贷。李隆基于每年的十月,就会派官员到各地明察暗访,听取民意,了解民间疾苦。经过李隆基的一番苦治,国家面貌大为改观。《旧唐书》中记载:“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年逾三纪,可谓太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比繁华的开元盛世,却因安史之乱一朝倾覆,这就要归罪于唐玄宗做不到中庸之道了。

盛世之时,唐玄宗自满于傲人成绩,对待政事渐渐懈怠,那股势不可挡的进取之心完全泯灭了。图治之日,唐玄宗为节省开支,曾驱逐了后宫的宫女。但守成之时,他贪恋女色,用蝴蝶替自己选择宠幸的妃子。这还远远不够,他竟然看中了儿媳杨玉环。为了得到她,唐玄宗竟不顾廉耻,不守宗法,将她召进宫中,还封为贵妃。至此之后,唐玄宗愈堕愈深,可谓纸醉金迷。为了贵妃的享受,李隆基不惜耗费财力,专门修建从岭南到长安的贡道,用来运送荔枝。

不仅如此,唐玄宗在图治之时任命的贤良之臣,也都被罢免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杨贵妃的“关系户”。贵妃的大姐、三姐和八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其兄长杨国忠被封为丞相,同时兼任多个重要职务,把持朝政,朝纲十分混乱。正如《长恨歌》写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与此同时,在军事上,唐玄宗过于信任安禄山,任命他为三镇节度使,也没有设置牵制力量,使得安禄山在北方边境一家独大。图治之时,唐玄宗过于重视边防和文治,大幅裁减内地士兵人数。安史之乱爆发后,导致内地无兵可调、无将可用。后来,经过长达八年的平叛,安史叛军终于被剿灭。但唐王朝也极盛转衰,元气大伤,唐玄宗也失去了皇位,被立为太上皇,最后在悔恨中孤独死去。

那么,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一个平治国家的皇帝,也要恪守中庸之道。皇帝喜欢一个人可以,但要适可而止,不能爱屋及乌,没有节制。信任一个人可以,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做到分权制衡。治理国家时,也要均衡发展文治武功,不能过于重视一方,致使天平倾斜。有所成就之后,还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因此自鸣得意。

所以,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中庸,做不到就惨了。就像秦始皇,他也是平治国家的高手,但是消灭六国之后,建设国家之时,急于求成。过于压榨民力,筑长城,修直道,建阿房宫等,逼得人民走投无路,只能造反。再比如,隋文帝爱老婆可以,但是怕老婆就不行了。他耳根子软,听信独孤皇后的谗言,立了杨广为太子,成就一生中最大败笔。

以上这些事例无不证明,想要完全做到中庸之道是很难的。正如《中庸》中说:“天下国家可均也,中庸不可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