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中立不倚——把握中庸的分寸感而不偏不倚

3.中立不倚——把握中庸的分寸感而不偏不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和事佬”,总是做“好好先生”。遇到纠纷和斗争,他们不表态、不发表意见,是个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比如遇到两方争吵,“好好先生”不会主持正义,而是会想着如何不得罪人。这些“好好先生”看似中立不倚、不左不右,实际上是有违中庸之道的。人们把这类人称为“骑墙派”。当国家民族遇到外来侵略时,这类人会第一时间做内奸。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立不倚”呢?“倚”这个字,可以当倚靠来讲,比如人“倚靠”别人站着时,身体就自然不正,就是在偏袒一方。所以,中立不倚就是保持中正的态度,依照法律、规矩和原则做事,这才叫不偏不倚。

关于这一点,《中庸》第九章中说: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意思是,真正的君子能够保持中道而不偏不倚,这正是矫正之后的强!

一个能做到中立不倚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做不到不偏不倚的人,总是走极端,祸患就不远了。《左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为了鼓舞士气,华元杀羊犒赏士兵,却唯独忘了自己的车夫羊斟。羊斟看到大家吃的很开心,却没有自己的份,感到莫大的屈辱,于是决定报复。

战争开始,华元乘着羊斟驾的战车出征了。在两军激烈交战之时,羊斟对华元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昨天分羊的事情你说了算,今天驾车的事我说了算。于是,羊斟就驾着战车驶到了敌营,华元随之被俘,宋国也因此战败。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分羊肉虽是小事,但也得做到不偏不倚才行。因为羊肉虽小,却代表了赏罚。赏罚分明对于任何领导者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汉代名将霍去病,在大获全胜之后,不敢独享皇帝赐予的美酒,就倒入泉水之中,与士兵们共同享用。这个典故成为了“酒泉”这个地名的来历。该赏则赏,该罚则罚,有多大功,受多大赏,不偏不倚,这才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做的。否则,干得少拿得多,干得多拿得少,团队能不离心离德吗?

然而,立大功者在受赏时也要有度。拿得多可以,拿太多就是贪得无厌,就是没有做到不偏不倚。《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个全身而退的故事——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贤相。正当官运亨通、如日中天之时,他遇到了一个自称狐丘丈人的人。狐丘丈人问他:“你知道这个世间的三利三害吗?”孙叔敖说:“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意思是,我不聪敏,哪里能知道呢?请你给我讲讲吧。

狐丘丈人说:“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意思是,爵位越高者,人就会妒忌他;官位大者,君主就会厌恶他;厚禄多的人,就会遭至怨恨。

孙叔敖说:“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意思是,我不这么认为,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志向就越小;我的职位越大,我做事就越小心翼翼;我的俸禄越丰厚,我施舍给穷人的就越多。请问这样做的话,能够免除祸患吗?

狐丘丈人听到后说:“这是善言啊,尧舜恐怕都做不到这一点。”

从这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叔敖能够把握生活的分寸感,真正践行了中庸之道。对待钱财、名声和官职,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所节制,这才是中立不倚。不知历史上有多少名臣,就是把权力、名声、财富看得过于重要,于是才惨遭屠戮,最后身死人手的。

其实,中立不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在法官断案之时,就该保持中立,采取依法断案,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恶来偏袒一方。再比如,看待历史也要做到中立不倚,要客观评价一个人,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忽略他的功绩;也不能因为他的名声好,就对他的过错忽略不计。做父母的也要做到中立不倚,对待子女要一碗水端平。袁绍和刘表就是因为深爱小儿子,没有遵照当时惯例,非要立小儿为继承人,结果闹得几个儿子自相残杀,断送了苦苦经营的江山。

无论是看古书还是看古装影视剧,我们都能看到古人在谈论重要事情时,大都是正襟危坐的样子。为什么呢?因为身正才能心正,心正才能中立不倚。而中立不倚,正是中庸之人应该掌握的分寸感。

然而,学习分寸感最难的是什么?是坚守。有些人在顺畅环境下,可以做到坚守分寸感,但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改变了初衷,违背了圣贤的忠告。关于中庸之道的操守问题,《中庸》第九章中说: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意思就是,国家有道,君子不改变穷困时的操守,是坚强的矫矫者!国家无道,至死也不改变生平的气节,是坚强的矫矫者!

总之,不管时代有道无道,我们都要保持操守和气节,内心的分寸感始终如一。我们追求人生理想也是如此,认准了就要坚守下去,不可在外界诱惑下忘记初心。记住,勿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