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和而不流——与人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

2.和而不流——与人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




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堪称奇迹的自然奇观,其中就包括“泾渭分明”。渭河起源于甘肃,泾河发源于宁夏,由于含沙量不同,正好是一清一浊。当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时,清水虽和浊水同流一河,却依然保持一清一浊。二水和睦相处,彼此互不影响,这就是泾渭分明的奇特现象。后来,这种现象引申到人际关系中,也就是所谓的“和而不流”。

关于和而不流,儒家经典《中庸》第九章中说: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意思是,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这是矫正之后的强!

什么是“和而不流”?“和”就是与众人和谐共处,不流就是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不同流合污、不跟风,能够坚持自我。有的人过于软弱,容易随波逐流,所以必须加以矫正。经过矫正之后,就能够掌握“和而不流”的分寸感,一方面能够跟别人和睦相处、打成一片,同时又刚毅独立,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从此不再随波逐流,处处被别人影响而被牵着鼻子走。

关于这种“和而不流”的观点,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薛瑄在《读书录》中所说:“恭而不近于谀,和而不至于流,事上处众之道。”意思就是,对人恭敬但却没有阿谀奉承的姿态,与人和谐相处、打成一片但又不随波逐流,这是对待上司领导以及为人处世的独门法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和而不流”,说的就是做人的分寸感。在历史上,柳下惠就是这样一个极具分寸感的大师级人物。

关于柳下惠,民间广泛流传的是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但真实的柳下惠要比坐怀不乱高洁得多。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他为“和圣”。《战国策》中说:“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櫵采者,死不赦。”意思是,当年秦国攻打齐国时,法令规定,凡是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之内砍柴的,要处以死刑。所以,柳下惠的声望可见一斑。

那么,这个柳下惠究竟是什么人?他凭什么受到如此推崇呢?这就与他“和而不流”的做人分寸感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一点,《论语》和《孟子》中都有所记载。柳下惠究竟是如何把握分寸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柳下惠,字子禽,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鲁国大权掌握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逢迎他们,于是接连遭受三次罢免。100多年后,孔子谈这件事时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臧文仲是窃取权位的人,明明知道柳下惠贤德,却不重用他。

柳下惠虽在鲁国不受重用,但其它国家却以高薪厚爵聘请他。谁知,他都一一回绝。他解释:“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我凭借正道侍奉君主,永远不会改变,到别的地方就能免得了三次被免吗?如果想走歪门邪道侍奉人,我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不仅孔子,后来的孟子也谈及柳下惠。《孟子·万章下》中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意思是,柳下惠不因侍奉昏君而羞耻,也不因官小而推辞。为官时全心全意,不隐藏自己的才华,一定照规矩办事。被人抛弃也不怨恨,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也很开心,甚至高兴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在我身旁赤裸身体,也不能沾染我啊?”所以,听到柳下惠的故事,心胸狭窄的人也开阔了,刻薄的人也都敦厚了。

是啊,你是你,我是我,我可以与你和谐共处,但不会同流合污。正如,《菜根谭》里说:“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意思是,不要和无德之人结仇死碰,无德之人坏事做尽,自有对头;也不要向君子献媚,因为君子无私,不会因此而对你更好。

那么,同样是做人,柳下惠可以做到坚持自我,不同流合污,但有的人却做不到。有的人可以做到坚持自己,但却做不到和睦相处。像伯夷、叔齐那样隐居山林,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饿死,即使学了一身本事,对这个世界又有什么益处呢?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人都是这样,很容易受到世俗环境熏染。这样一来,虽是做到了与世俗和睦相处,但却不能坚持正道。比如,身边的朋友人都吸烟,别人也时不时地递给你一根,你多次拒绝,最终没忍住,同流合污了。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和而不流。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也要和朋友和睦相处。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虽身处淤泥之中,但依然亭亭玉立。鲁迅在《华盖集·“碰壁”之馀》中说:“平时憎恶我的总希望我做一个完人,即使敌手用了卑劣的流言和阴谋,也应该正襟危坐,毫无愤怨。”

所以,和而不流,与人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这才是人生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