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3.分寸感的准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分寸感的准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天,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准则呢?”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有一个这样的准则,这就是宽恕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再强加给别人了。

“恕”这个字,对子贡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子贡才华出众,很有经商头脑,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儒商。在政治上,子贡具有治国理政、外交方面的杰出才能,官至鲁国宰相。一个人过于优秀,就会带着傲气,看待事物就容易带偏见,做人做事就会失去分寸。孔子正是怕子贡犯这样的错误,才对他强调“宽以待人”的“恕”道。关于这一点,《中庸》第十二章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如果有件事施加自身而不情愿,也千万不要强行施加给别人。

这句话可以说是“换位思考”的最早观点,由此可见,情商概念并非国外才有,中国的老祖宗早就这样践行了!可谓全球通行之法则,难怪国际红十字会总部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装裱悬挂起来。其实,要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容易。要知道,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下面请看一则案例——

有一个叫丹佛的白人,有次去某国家旅游。这个国家是个白人政权国,非常歧视黑人,政府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丹佛本人也有种族歧视思想,认为自己天生高贵,不屑与黑人交往。

一天,丹佛独自一人在海边晒日光浴,晒着晒着就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天已经黑了。此时,他腹中饥渴,就到处寻找餐厅吃饭。他找到一个餐厅,快步前往。推门而入,在一个位置坐下。坐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服务人员招待他。而是招待那些比他晚到的顾客,对他的请求置若罔闻。

他大动肝火,准备向老板投诉这件事。突然,眼前的镜子吸引了他的视线,他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不禁泪流满面。为什么?他发现自己原来早已被晒黑,加之灯光昏暗,俨然是一个黑人了。此时,他才体会到被人歧视的滋味。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往大的角度说,可以是一个国家,如果希望自己国内和平、安定、富庶,就不要把战争、动荡和贫穷带给其他国家。从小的角度讲,一个苹果坏了,自己不想吃,就不要勉强别人吃。自己脚上的鞋子小,不舒服,就不要让别人穿小鞋。自己讨厌戴眼罩,也别给别人戴眼罩。那么,这样一来就有人问了,如果一样东西我们自身很喜欢,可不可以与人分享呢?

李力很喜欢一位歌星的歌曲,就在宿舍的墙上贴满了这位歌星的海报。每次大家聊天时,他就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述这位歌星的传奇经历。一到休息时间,他就用手机播放这位歌星的歌曲,甚至还大声高唱。后来,他的行为惹得大家一致反感,他很不理解地问:“如此美妙的音乐,难道不值得大家一起欣赏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出于好意,经常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行分享给别人。这就是“己之所欲,强施于人”,恶狠狠地对人家好,认为自己是出于好心,就可以为所欲为。然而,一个分寸感很强的人,不仅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牢记“己之所欲,勿施于人”。要知道,一个东西对你来说是蜜糖,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砒霜。真正掌握分寸的人,在做某件事之前,总会先问问对方是否喜欢。如果对方不喜欢,甚至反感,那我们的好心在别人眼里岂不成了驴肝肺吗?关于这一道理,南宋理学家朱熹在阅读《论语》中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时,曾写下了“推己及物”四个字,意思就是告诫世人要将心比心,无论是自己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都不要强行加到别人头上,而要尊重对方的意愿。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磁铁无异,都遵守一定的吸引力法则——大都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相处,而强烈地排斥异己。所以,当我们自己宽容仁善,吸引的也是良善之辈。自己睚眦必报,别人也必将以牙还牙。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中国古人所遵循的处世法则,更是现代人生活的切实指导。它符合全世界不同人性的规律,值得我们反复深思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