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5.有余,不敢尽——万事留有余地

5.有余,不敢尽——万事留有余地




国画家在画画时,总要留白,给人们想象的空间;知名服装品牌生产的衣服,总会多备一些纽扣,以便顾客日后急需;家庭做饭时,总要多做一点,以防不够吃;农民种田时,要保留一定的间距和空隙,如果种得太密,收成肯定不好。可见,万事万物都要留有余地,这是分寸感的一种体现。

关于凡事留余地的分寸感,《中庸》第十二章中说: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意思就是,庸常道德的践行,庸常言语的谨慎,凡做得有所不足之处,我不敢不勤奋勉力,凡是做得有所余裕的地方,我都要保留一定的余地、余力,不敢做绝直到尽头。

留余地,这是中国人自古所崇尚的人生哲学。关于这一观点,各界人士说法不一。哲学家说:“过于绝对肯定有错误。”军事家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经济学家说:“预算和计划都要留有余地。”渔民说:“一网把鱼都打光了,那以后吃什么?”农民说:“不留种子,春天种什么?”不管你处于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留余地都是必须掌握的分寸感。下面请看一则案例——

有一个猎人,很久没有打到猎物了。在一次捕猎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两山之间有个狭窄的隘口,很多猎物都由此通过。于是他搬来一些石块,垒成了一堵石墙。将这个狭窄的隘口堵上,并在旁边埋伏,等待猎物自投罗网。

第一天,一只羊从这里经过,他一箭射出,那只羊立即倒下。他兴冲冲地跑过去捡拾,发现羊不见了。原来他并没有射死这只羊,由于墙很矮,羊一跳就过去了。于是他又搬来一些石头,将墙加得足够高。

第二天,一只兔子从这里经过,他又一箭射出,兔子立即倒下。他又兴冲冲地跑了过去。结果,他还是没有见到兔子,原来兔子从石头间的缝隙逃走了。于是他又找来一些黏土,将缝隙全部堵上。此时,石墙终于天衣无缝了。

第三天,又一只羊从这里经过,这次这只羊没有逃过他的魔爪,成功地被他缴获。正当他捡起猎物要走时,一头老虎将他堵在了里面。这时,无论他如何挣扎,都无路可走了。

不给别人留余地,自己也必将走向绝路。关于留余地的哲学,《菜根谭》中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莫不如此。批评人时,我们不要冷酷到底,而是给人留一分尊严,没必要“棒打落水狗”。兵法中讲的“穷寇莫追”也是这个道理,一旦逼人太紧,让穷寇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他们必定会狗急跳墙,到时倒霉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不过,当自己处于绝对优势而对方又是心腹大患必须清除时则另当别论,这时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原则——“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要牢记“有余,不敢尽”的法则,否则很可能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陷入窘境。下面请看这样一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几分启发——

老板把一项任务交给一位下属,这位下属满口答应:“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过了三天,老板问任务完成情况,下属面有难色地说:“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又过了三天,老板又问起这项任务,下属慌张地回答说:“任务有点难。”再过了三天,老板又问,下属哆哆嗦嗦地回答:“这事我办不了,您另择贤良吧!”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吸取什么教训呢?《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的大忌就是——轻易许诺,话说太满。一旦后面遇到什么难以处理的困难,你就很难有回旋的余地。面对领导安排的任务,我们可以接,但不要说“保证完成”,有分寸感的人会给自己留有余地,他们会如此回答:“应该没什么问题,我会尽力的。”或者“我尽量去做,试试看。”像这种谦虚的回应,又积极又弹性,这就叫留余地、有分寸。

凡事留有余地,看似自己吃亏,实则不然。此时的吃亏是暂时的,更大的回报在后面,正所谓“放长线钓大鱼”。李嘉诚为什么可以做到亚洲首富?这与他“凡事不做绝,留有余地”的经营哲学有很大关系。有人向李嘉诚请教经商的秘诀,他说:“我经商其实并没有掌握什么秘诀,如果非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我与人合作,如果赚10%是正常的,赚11%也是应该的,那我只取9%,所以我的合作伙伴就越来越多,遍布全世界。”

中国自古有言:“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人世从来就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万事万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化,死灰复燃、咸鱼翻身、破镜重圆都是有可能的。如何应对形势变化呢?唯有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才不会身陷绝境,这才是成熟人士该有的分寸感。

明清时期,中原大地上曾有个康百万家族,富可敌国,且富过三代。其秘诀就藏在《康家家训》的这段话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是同治年间进士牛瑄所题,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想事业发达、家业昌盛,不可不知“留余”的中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