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网 > 文学作品 > 生活需要分寸感 > 2.能成材的帮着培育,不能成材的淘汰

2.能成材的帮着培育,不能成材的淘汰




在世界上,我们对人施以仁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盲目行事。世间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存在形形色色的人,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原则来对待呢?

关于这一点,《中庸》第十六章写道: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意思就是,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笃实对待,因此能靠栽种成长成材的就会得到培育,过分偏向倾斜不能成材的就会遭到倾覆淘汰。《诗经·大雅·假乐》篇说:“快乐的君子,显著的美德。善处黎民善处官人,承受上天赐的福禄。保佑并授命给他,由上天郑重交给他。”所以说,有大德的人必定能秉受天命。

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如果他儿子刘禅(阿斗)如果成才就辅佐他,如果不成才,你就干脆取而代之。而诸葛亮没有按照刘备的吩咐去做,为了辅佐幼主刘禅,他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谁知这刘禅竟是“烂泥扶不上墙”,后世称之为“扶不起来的阿斗”。等诸葛亮去世后,随着司马家族的兴起,最终蜀国毫无悬念地亡国了。刘禅为了明哲保身,在历史上留下“乐不思蜀”这样没心没肺的名言。

想当初,诸葛先生神机妙算,又怎会看不出这阿斗是平庸材质的人,然而为了不辜负先帝刘备的嘱托,他依旧尽心尽力地辅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他早可以辞官卸任,隐居山水田园之间,安度晚年。或者干脆按照刘备的嘱托,直接废掉刘禅,取而代之。可是,孔明先生心怀仁德,为了感念先帝的恩情,他忠君报国,留下千载美名。更有人分析,刘备托孤原本就是一出套路很深的试探,诸葛亮心知肚明,岂可真的答应?否则等待他的将是身首异处。刘备真正的想法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无论如何,他的托孤言论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像阿斗这样扶不起来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刘备的建议和《中庸》里的原则值得借鉴。的确,我们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分析,根据不同材质来区别对待。如果遇到有上进心的天才,就努力栽培他,使之健康成才;但如果遇到那种不上进的人,干脆就任他自生自灭去吧,没必要在连自己都放弃自己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曾经有则新闻,说一个高考班,老师上课天天给他们激励鼓劲。有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听烦了,忍不住抱怨起来。老师回应他们道:“你们以为我在说给谁听啊?我是说给那些有希望考大学的同学,剩下那些浑浑噩噩,自己都放弃自己的人,大可以听不进去吧!”

虽然这句话说得很狠,很伤人,但现实的确如此。如果一个学生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老师再怎么教他都不管用。正所谓“劝人不醒,不如一耸”;也有人说,你永远救不了一个一心寻死的人,永远叫不醒一个刻意装睡的人,永远劝不回一个情根深种的人。是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行摸索修正吧!

这就是仁德的分寸感。掌握了这一分寸感,我们就不会奢望顽石开花,更不会做缘木求鱼这样的傻事。此外,在师德方面,我们也要推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教育法是孔子首创。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特性,适合不同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要擅长用不同策略来教导他们。

孔子有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他们俩分别问了孔子一个相同的问题,可是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子路问孔子说:“对于有些事情,我们是听到就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可以听到就做呢?”冉有也问孔子:“对于有些事情,我们是听到就做吗?”孔子回答他:“对,听到就做!”

孔子的回答让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听到了,他感到奇怪,不禁问孔子:“子路和冉有分别问了您相同的问题,可是为什么您的回答刚好相反呢?我很疑惑,请告诉我为什么?”孔子笑着说:“子路这人胆子大,做事爱冲动,所以我要约束他;但冉有胆子小,做事犹豫不决,所以我要鼓励他。”公西华恍然大悟。

孔子深知每个学生的性格,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可以说,孔子的“因材施教”至今仍不过时,值得千万老师和父母来学习实践。从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来看,他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是有道理的,绝非浪得虚名。